宋延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473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脑动脉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增多症及血液黏稠度升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当疾病发生后,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动脉内膜粗糙等,进而引发血小板聚集,发生血栓,最终形成动脉闭塞性脑梗死[1]。临床上诸多研究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与脑血管阻塞有着密切关系,当血管被阻塞后,脑供血不足,后续会引发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中医学归为“中风”范畴,其病因为人体气血逆乱,引发火、痰、风、毒等证,继而使脑脉痹阻,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3],如患者发病后可表现为口舌歪斜、口齿不清、骤然昏厥、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入院后一旦确诊便应立即实施有效救治,以便于提高预后效果。临床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伴有肢体偏瘫等后遗症,因此在其生命体征平稳后,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肢体等功能。西医治疗一般给予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目的在于促进患者神经与肢体功能的恢复,但是效果一般。有研究[4]指出: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节其身体机能,进而恢复肢体等功能。2018年4月—2020年2月,笔者采用活血通络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脑病43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病患者86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5.90±2.16)岁;病程2~6 d,平均(3.11±0.52) d。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6~79岁,平均(56.13±2.55)岁;病程2~7 d,平均(3.47±0.56)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者;②有口舌歪斜、半身麻木、神志恍惚等症状者;③处于恢复期,发病时间为2周~6个月者;④有家属陪同,且同意参与研究者。
①有意识障碍,不能参与研究者;②对本研究的药物过敏者;③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④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者;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⑦有严重心、肝、肾疾病,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⑧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引起的脑栓塞者;⑨近期内服用过抗血小板药物或降血脂药物等患者。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以及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若患者有水肿症状,则给予相应部位的脱水治疗。此外,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饮食,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给予康复锻炼法,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方,药物组成:延胡索10 g,桂枝12 g,丹参20 g,木瓜15 g,钻地风10 g,千年健10 g,鸡血藤20 g,党参20 g,川芎10 g,当归15 g,白芷10 g,红花5 g,桃仁10 g,桑叶10 g,土鳖虫10 g。1 d 1剂,水煎药汁至400 mL,早晚各服1次。
两组均于连续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
①中医证候积分:按照《中医证候规范》[6]相关评分标准,对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等主要症状按轻、中、重度分别计2,4,6分,对气短乏力、心悸等次要症状按轻、中、重度分别计1,2, 3分,共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重。②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仪进行测定。③肢体功能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7]进行运动功能判定,其中上肢运动能评分为66分,下肢运动能评分为34分,平衡功能评分为14分,四肢感觉功能评分为2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88分,共22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越轻。
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分,
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缺血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分,
中医学认为:机体气旺则血行,若气虚则脑络受阻,导致脑髓失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恢复期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故治疗应以补气活血为主。此期痰、风、瘀、火等因素相互贯穿,共同作用,使众邪归一,导致瘀毒、痰毒等,更加重中风的症状;此外,肾藏精生髓,若机体肾气不足,则导致髓海不足、脏腑阴阳失调、脑络不畅[8]。因此,中风恢复期治疗当以补气血、散血瘀为主,调理肝、脾、肾,通畅水运,散结化痰,补足血气,以利于患者身体恢复。
活血通络方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息风止痉的药物,以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早日恢复肢体、语言、神经等功能[9]。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具有补气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证。活血通络方通络汤方中延胡索理气止痛,活血散瘀;地风、千年健祛风活血,通经活络;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白芷散风除湿,消肿排脓,通窍止痛;当归活血补血;红花活血化瘀;木瓜对于治疗风湿痹痛之证有着较强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益气通络、活血息风、扶正祛邪之效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延胡索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流通状态[10];桂枝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还能根据病灶不同对不同的血管产生作用[11];丹参能够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缩短血栓的长度,且能促进受伤的组织再生与修复,使损伤的神经得以修复[12];钻地风、千年健可以调节机体神经,促进麻痹神经的恢复[13];鸡血藤不但能够有效促进造血功能,对于麻木瘫痪的患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且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自身修复[14];党参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脑部缺血后引发的自由基,改善脑部环境,利于神经等的恢复[15];川芎具有高效的扩张血管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还能提高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保护脑细胞,较好的治疗脑缺血性损伤[16];白芷能够抗凝血,改善血液循环[17];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等微量元素,可以调节血脂含量,改善机体贫血状态,促进营养的吸收[18];桃仁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还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管的灌注量,改善血流动力学,进而尽快恢复血流状态[19];土鳖虫能增加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且具有抗凝血作用,可改善血浆及全血黏度,改善血液的流动状态[20]。
本研究结果表明:活血通络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脑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脑部血流速度,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