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经典“悦”读蕴文学素养

2020-10-12 14:22张丹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素养新课标

张丹

【摘 要】多元化思潮下,学生通过读书自我陶冶的意识似乎在淡化,经典文学渐渐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要成为学生自主汲取有益精神食粮过程中的指路人,使之重拾经典阅读的价值。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素养;经典阅读

世纪老人巴金先生曾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读书活动也好,语文课也好,目的应是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以使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而多元化思潮下,学生通过读书自我陶冶的意识似乎在淡化,这是因为声色刺激的其他娱乐方式比静心的自悟和淡雅的书香来得更直观、有味,快餐文化的被动塞给远比上下求索来得享受。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汲取有益精神食粮过程中的指路人,使之重拾经典阅读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核心素养、富含文化底蕴的人呢?“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是具有文化底蕴的人。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立足并优化课堂,将课堂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堂外的读书活动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益。语文教师要用课堂内的阅读教学的所得知识点来牵引课堂外读书活动的方法与方向,提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利用课外阅读的大容量深化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内容,让课堂生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阅读,给予人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让人的心充盈智慧的光。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吸引学生主动向经典靠拢,让他们于看似枯燥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满足、愉悦,忘却疲惫与喧嚣,让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使校园阅读蔚然成风。

近期,笔者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名著的指导阅读与教学。经典著作蕴含着中华古文明的精华,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质,但经典在当今也有它自身的困境。围绕愿景,笔者的尝试有喜悦,也有反思。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内容的梯度化初步消除学生对传统经典的排斥感,在耐心的教读中渗透习惯的养成

读书,读经典是必须的。但是,对于热衷网络玄幻小说与微阅读的学生,经典文学就是冷僻、枯燥的代名词。那么,要想消除学生对经典的排斥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很重要。例如,在《国学经典》这个模块,诸子学说内容丰富,但学生害怕文言文,更害怕春秋战国时期的“之乎者也”之辈。学生诵读都困难,更不用说理解消化了。为了消除学生对诸子学说的排斥感,笔者对文本进行筛选,选择篇幅较短、内容有趣的文段,或者与初中课本内容对接的文段,主动降低标高,让学生弄懂一处是一处。如《论语》的对话短文段、弟子规的三言对句,《道德经》中耳熟能详的名句、《阅微草堂笔记》《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小故事等,都是很好的“开胃菜”,学生愿意接受就是成功了一大半。此外,笔者还在内容上对一些经典文章加以整理归纳,按主题分类,不求整体通透,略窥轮廓就可。如《论语》的选读,笔者选定的是“君子与小人”,而《庄子》的选读,笔者选定的是“庄子成语故事”等。切口小了,学生阅读的重心就明确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读到了《论语》中儒家君子人格对后世的影响,读到了庄子精神的清亮和语言的亦庄亦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虽未能阅读全书,但也在阅读中感知了先哲的智慧,明白了些许做人的道理。

在此阶段,浅显、趣味是主线,但耐心的教读是一定要坚持的。教师不能把课堂简单地变成另类的“百家讲坛”,从而使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教师要根据学情细化教学内容:整体介绍时只及大略;学生会的不讲,设置回顾检测;学生卡壳的地方,要剥茧抽丝——眼熟的要回忆、可以猜的大胆猜(只要有据可依)、解释不通的查字典;学生意犹未尽的地方可以触类旁通。句读与朗诵之美,也可以穿插展现。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吊住学生胃口,要让其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收获。既有内容上的书香古韵吸引,也有解读过程中的习惯养成,细水长流才不会让学生“负情薄幸”,而且也有助于课外自主阅读。

二、用古今的“若合一契”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用评价的多元化拓宽经典的审视容积

所谓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淘洗、时间的考验,最终被人们选择并流传下来的典籍。虽说经典的魅力是跨越时代的,但在学生眼中,这些作品与他们的生活距离甚远。那么,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时时留意经典文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折射,让学生感觉到经典的文化、思想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关联。例如,影视剧《甄嬛传》多处用到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时下网络评论的热点词语“贵族精神”与儒家君子人格相通……当这些内容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既会感到好奇,又能感受到经典的跨时代感,讨论也就会格外热烈。

用古今的相通来切入课堂也容易走入误区,那就是华而不实,要么太浅,要么脱离文本。经典阅读教学的方向在哪里呢?那就是评价的多元化,一是多层次,二是多方向。多元化的核心不在对错,而在于思维的参与。它既源于文本,所以要细读,审读,不能夸夸其谈;它又高于文本,所以要跳出经典,关照当今,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而沦为应声筒。多元是与当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一致的,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并形成习惯,学生有了思考的新领地,那么课外读书活动就有了新市场。

三、以多样的活动激发“对话”的兴致,用“学以致用”的情境激励阅读的热情

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摇头吟哦、应者如云或是仰视圣坛、虔诚填鸭的传统“对话”方式已为陈迹。为了让学生更乐于“对话”,教师要在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用心。笔者进行过如下尝试:《论语》选读,笔者请学生用网络新语体对《论语》进行改写;《道德经》选读,笔者设计了“老子的穿越之旅”,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老子的精神,又引入林语堂先生《道德经》英译版本,请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道德经》海外宣传海报……当今时代日新月异,个体的诉求表达形式越来越多样,其实从“大语文教学”来看,个体对语言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一次语文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去创造更多的“对话”契机与平台,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新鲜感,把握每个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从而有所得。

相比于形式的多樣,内容上的“学以致用”原则也有益于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也许更有深层次价值。教师要苦心设计贴近现实的情境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能够用所学所知来改变自己、认识世界。“尝到甜头”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多展示、多交流、多创造是很好的法宝。例如,在选读《孙子兵法》时,笔者请学生合作探究“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和班级竞争的应用”;在选读《阿Q正传》和《活着》小说时,笔者将电子书稿提前传至学习群,请学生下载阅读后,再播放电影经典片段,最后进行影视剧与小说原文的对比研究;在选读《魏晋名士风流》时,笔者请学生自己选择一位名士进行探讨,制作PPT,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总之,近期的努力还存在很多缺憾,尝试也还不够理想,但从学生写的读后感、研究成果看来,他们认真读过,思考过、那么,语文课上的阅读也算有所收获了。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侧重于中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学思考。接下来,笔者将与学生继续在语文课堂内外去读书,去读莎翁,读托尔斯泰,读更多的世界经典名著。笔者也会在教学设计上做更多的尝试,进行更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更加充实,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曹文轩.新人文读本 珍藏本 中学卷.C.北大基础教育文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语文素养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