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忠
【摘 要】告状行为是在幼儿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社会化意识较低的情况下产生的,幼儿通过告状行为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本文从幼儿成长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进入复杂团体时,与人发生矛盾而自己无法解决,或者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认知或规定时,便将发生的情况告诉教师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断社会化的表现。对于幼儿来说,将自己已知的情况告诉教师,是乖巧、懂事的体现,也是与教师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而并非是不道德、不合理的行为。幼儿对告状行为的认知不完全正确,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介入,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并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告状所产生的行为后果。
一、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的重要性
告状行为,本质上是基于幼儿肤浅的社会认知而产生的。幼儿在面对不公平、不合规矩或者幼儿认为不正确的事情时,告知教师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是幼儿在一定年龄阶段寻求帮助的方式。超过这一年龄阶段之后,幼儿便能分辨告状的利弊,会逐渐减少告状行为。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正面引導,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要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导幼儿,则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指导途径。
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此,幼儿的教育及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并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一)求助型告状
这类告状行为通常发生在年龄相对小的幼儿身上。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有时会用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教师和家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后,幼儿也会积累相应的经验。
(二)表现自己型告状
这类告状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想要获得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好评。
(三)辩解型告状
一般发生在幼儿犯错之后,为了不被教师责骂和惩罚,故而采用辩解的方式推卸责任。
(四)检举型告状
教师制定某项规则,按照规则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然而却有人不遵守规则,此时便会有幼儿检举其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以此来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表扬。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
(一)幼儿心理因素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心理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有二个原因。
(1)幼儿在2~6岁的阶段,都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想要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关注,而告状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获得关注的方式。
(2)幼儿在告状时,其实有一部分心理是想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幼儿毕竟年纪小,处理事情的经验不足,甚至很多幼儿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会不知所措,向教师告状是他们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
例如,幼儿A在画画,此时幼儿B过来用笔在幼儿A的画面上进行图画,破坏了幼儿A的画面,然后幼儿A去向教师告状。此时,幼儿A告状的目的是想要教师帮助他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处理幼儿B乱涂画他人画面的行为;第二,帮助修改被破坏的画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出两个回应:第一,让幼儿B向幼儿A道歉;第二,帮助幼儿A修改画面。
其实,告状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初具分辨能力,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在幼儿园中跟小伙伴们一起游戏、玩耍、学习,人际交往变得熟练,但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更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以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从而出现了告状行为。
(二)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不恰当的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致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现下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便成为全家人的中心,一切围绕孩子转,使得孩子变得骄纵、任性、自私。于是不知不觉中,幼儿就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形成了告状行为。另外,很多父母在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难题,致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对自己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遇到问题只能寻求教师的帮助,便用告状的方式尝试获得教师的指导。而且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幼儿告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没有对此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幼儿无法正确认识告状行为,便习惯用告状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最长,在幼儿的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输于家长。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幼儿的思想启蒙。幼儿教师的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并且教师的言行举止一般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应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幼儿为人处世的准则和礼仪,并传授幼儿基础的知识。第二,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引导时,更多的要注重从情感上感化,而不是一味采用说理的方式进行批评说教。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幼儿,从而使幼儿更加爱告状。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根据众多幼儿学科专家的研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变换教学,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不要简单粗暴地使用批评说教的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幼儿年纪小,大道理式的教学他们并不能接受,运用富有内涵的动画片和童话故事来教授相关的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幼儿也更易理解。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进入相似情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这样幼儿就不必事事寻求教师的帮助。再次,教师可以与幼儿积极互动,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对幼儿遇到的问题多给予指导,甚至可以多参与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及活动中,对幼儿的恶意告状行为,通过沟通扭转幼儿的不良思想。最后,采用活动形式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运用游戏的方式强化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提高幼儿间的亲密感,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总之,教师要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有足够的耐心,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二)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父母平时行为不正,幼儿也往往会有很多坏毛病。因此,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要强化对幼儿的思想教育,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要从发现幼儿此行为的时候,就引起重视并尽量帮助幼儿纠正。
(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幼儿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比成人还要敏感、懂事。所以,对幼儿自身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自己实践,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减少他们告状的行为。例如,幼儿利用玩具进行游戏时,两个幼儿争抢玩具,一个幼儿去向教师告状。此时,教师若能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拿到玩具,幼儿在面对同样情况下,就不会再用告状的方式去获得玩具。此外,教师对幼儿的告状,不一定要全部给出回应。对某些恶意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进行冷处理,待下次找到合适的机会再用行动进行引导,这样教育的效果反而更好。
五、结语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会相应减少。对恶意的告状行为,首先要让幼儿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并及时纠正幼儿的告状行为;然后再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幼儿,使其主动解决问题,培养正确的行为观、价值观和品德观。
参考文献:
[1]尹亚欣.3-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3).
[2]吕纪增.幼儿园幼儿受到攻击后告状行为的发生与发展[J].心理研究,2013(05).
[3]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4]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王霞.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