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
【摘 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上册选取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课。尽管安排在自读课本,但对初中生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为了培养创造型学生,需要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氛围,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初中语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上册选取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尽管安排的是自读课本,但这篇文章的思想对师生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又是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不仅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又是引领教育改革潮流的教育改革家、教育创造家。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重庆育才学校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他指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培养手脑双全的人,“不仅创造学生,也要创造教师”。其实陶行知先生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还有很多,这对当下的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学生是有创造力的
在陶行知看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造,离不开人的创造力。而人的创造力的发掘与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因为“小孩子有创造力”。“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谁说小孩小,改造新时代。”
当下的初中生,其创造力之大更是不可估量。这不仅体现在初中生在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远远超出成年人,就是对传统的一些工具的学习和掌握,也比成年人速度要快得多。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对于如何看待成长中的学生,如何看待个性各异的学生,如何看待暂时成绩还比较落后的学生等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笔者看来,学校不是工厂的流水线,统一把学生都送进清华、北大才是成功,而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的热爱,保持并培养学生对创造力的执着追求,并及时地予以个性化的指导,进而使每个学生都产生对科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兴趣,从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专业的爱好。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个独特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等待着教育工作者去挖掘。
教育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教育理念的支撑,所以,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坚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这一教育理念,然后才会有相应的教育行为去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二、培养创造型学生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其创造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李约瑟之谜:“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回答这些“问”和“谜”的答案,可能正是创造教育。所以,历史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其创造素养。创造素养包括创造人格的塑造、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实践的推行。
(一)创造人格的塑造
创造人格指的是具有创造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造的内在基础。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永葆对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
(二)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学生创造素养的核心。其中,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人文精神是创造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和科学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创造行为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散思维是关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举一反三,方能创造。当然,这更需要学生有理性思辨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三)创造实践的推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造实践更是创造力培养的唯一途径。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信息加工,实验反复验证,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动手动脑相结合,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延续的基础上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
三、努力成为创造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有什么样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有创造力,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创造力。
(一)宽容的教育理念
创造型的教师,总是正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你一定行!”给学生创设一个宽容的思维环境。在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学生,其思维活跃,意志坚定,敢于尝试。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的天马行空,借助适当的、专业的点拨,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提升。
(二)扎实的学识
创造型的教师,不仅自己有广博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跨学科的学识。我们都知道“一桶水”的理论,实际上当下的教育,远远不是“一桶水”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泉汩汩而出的活水。
(三)善于学习反思
当今的时代,知识迭代日新月异,形势也是瞬息万变,一个人不学习,不思考,没有一直处于向前、向上的奔跑的状态,必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更需要时刻处于学习和反思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力很强的学生。俗话说,有输入才有输出,要想每天都带给学生全新的知识体验,教师必须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教师这个职业,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四)勤于实践探索
教师教育学生的行为,也是一种创造性地实践和探索。先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培养出让自己骄傲的学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功。一届一届的培养着学生,学生一届一届的成人成才,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实践。如果回归到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出符合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如何创造性地辅导学生作文?如何创造性地进行作业批改、讲评?这些都是创造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以这节自读课文《创造教育》为例,能否改为精讲课文来处理?能否再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陶行知先生关于创造的文章?这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探索和尝试的,这也是大语文观的题中之义。
四、营造鼓励学生创造的氛围
如果把学生比作禾苗,教师要做的,就是给禾苗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心。俗话说“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需要创设创造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造,学会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依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支架式”教学理论也认为,学生的思维是有顺序的,给学生思维的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北冥有鱼》语文课,教师提出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鲲或者鹏这样的动物吗?学生都说有,庄子当年看到的可能是蓝鲸,可能是恐龙,也可能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什么生物,也有可能是我们还不认识的什么怪兽……一个个奇思妙想,一个个智慧的火花,师生置身发散思维的海洋,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亦真亦幻。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或许才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
五、结语
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那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领域,“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教师面对那么多学生,学生中不缺乏人才,不缺乏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才能,缺乏的是教师发现的眼睛。教育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最终价值应该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幸福并发展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杨志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15(11).
[3]张晓阳.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外语文,2013(12).
[4]达选廷.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