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上好课”重要,“评好课”才是高屋建瓴的表现。一堂课经过点评者穿针引线,点拨启示,让人茅塞顿开是一件悦意之事。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其实“绣花不易看花更难”。一个能“评好课”的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专业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亲和的师生关系,更要有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真正热爱教育这块土壤的情怀。怎样才能成为一位“评好课”的老师呢?先圣们深邃而深刻的言论能给我们点点滴滴的启示: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终生享用的大餐,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这是教师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有这种心境,便能享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充盈教学内容:如教送别古诗,教师就得储备一整套有关诗词的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外国作品,就得找相关内容,至少“装着一桶水”;教散文,就得陪学生一起背诵、感受、体会、“下水”。再吃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用心去教,用心去学的过程。琢磨透学生的心理,才会事半功倍。得闲时,看看学生的课外书如杨红缨、郑渊洁、福尔摩斯等系列小说,走进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其三,读专业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杂文报》《读者》等闲书。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做到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当我读到窦桂梅课的深情,读到王崧舟课的深邃,读出薛瑞萍《看云说课》的深远,总是感动不已,盛叹不如。但不止的学习总是优点。其四,“继续教育”学习,跟进新理念,切实指导自己。以《有效评课》丛书中的“观课议课的程序与实施”为例,通过《惊弓之鸟》的观课记录,既知道了听课有四种常见的记录方式,又学到了有关听课记录的原则、要领等,特别是其中的记录工具的开发(四张听课观察表格和两张评价等级标准表格)保证观课的有效性,观察和记录尤为重要,观察者想通过课例获得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就可以相应选择对教学的哪个部分进行探究,从而丰富观课议课的内涵。
只有提升了自己,才有足够的能量走进别人的课堂,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去看待问题,评课议课,才有能力解决磨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你永远是台录音机。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独特精辟的评课艺术,来自于教学中的日积月累,来自于课后的深思熟虑。“不备好课不进课堂”应该成为教师的专业习惯。但无论课前准备多么充分,都仅仅是预设,而课堂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它随时都能新生出许多信息。怎么处理呢?教师必须在课后及时认真地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明白这些生成哪些可能为以后所用;才会有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从此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才能显露出自己的不足,激发不断地学习。现在,课后反思已由时髦变为淡定,由淡定变得深沉。摘录几篇本人反思:
县教研会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教学。
实录一:
1.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读一遍。(生没读熟,“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断句不正确,教师忽略。)读后问:“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暇”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想想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最深。(生没读完,教师便请学生回答,匆忙中,学生回答:嫣紫嫣红,花团锦簇。)
3.教师范读,请生闭目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种境界是指什么境界?
(生答:我们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花,闻到了花香,这种境界是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师问:是先“人人为我”还是先“我为人人”?(学生争论,教师叫停!)
实录二:
1.默读,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出了“多么奇丽的景色!”找出这样的段落,提出不懂的问题。(生默读后先找到第三自然段,并提出不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2.请一生读第三自然段。当读到:“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不通时,师解释:“入”是进入,来到的意思。“如”,好像的意思。“山阴道”是古代浙江绍兴的一条官道,景观奇特。再请生读,生读成:“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时师范读,再带读。“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同学们不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请听老师读,示范读第三自然段。读后出示鲜花丛丛的图片,教师激情描述:你看家家户户窗前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如金,白的如雪,紫的似练,多美啊!各色的鲜花一团一团地簇拥在一起,五彩缤纷,娇艳绚丽。这就叫“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反思: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制定的课时目标相似,但完成同一目标的方法、手段不同。第二位选手,抓住疑点,适时使用现代媒体,轻松熟练地解决疑点,不费吹灰之力;而第一位选手,我们听课者便感觉他很累,很烦,花了七八分钟,没解决一个实质性问题,书没读通:“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两个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没懂,而“应接不暇”是个熟词,在《鸟的天堂》中就学过。是先“人人为我”,还是先“我为人人”问题没多大意义。两节课学习效果迥然不同。可见,教学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源于选手有准确预设教与学,灵活驾御课堂的能力。好课会让人回味无穷,时时“勾引”人品味、咀嚼。
《文言文二则》反思:教学文言文,采取以教师为线,以读为面的教学方法。指导读时,强调慢读、停顿得当。根据课后解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要善于思考,积极动脑。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不易做到,分解难点,将译文和原文对比着熟读,不模仿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得轻松,背得有趣。
《匆匆》反思:以读贯穿整个课堂:(1)开放地读,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散文的优美和深刻;(2)深情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思考“形散神不散”。(3)注重积累和运用,并模仿课文中的句段写话,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4)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并拓展读书领域,引导学生查阅作者及其文章资料,课后延续。
今天,我们反思了自己,实际上我们是以双重身份走进了课堂——评课者和被评课者。如果能做到每节课都有所思,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及时纠正,不断完善,试想,我们还害怕走进课堂?还害怕不会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和评价吗?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评课者,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疑难,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同求得语文教学的进步。
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线教师每节课面对的是学生。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向学生询问课堂教学的意见很有必要。询问并检测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可以做这些事:1.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这堂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2.学习过程是水到渠成,还是照单死记?(学习快乐吗?轻松吗?)3.学习成果(这堂课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学习?)4.学习困惑(为什么没弄懂,希望教师怎样教?)5.角色反串(稍微简单的知识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教?)
请学生评课示例:学生发言:“老师,你今天请我们每人找一位伙伴当学生,我们自己做教师,教伙伴写字,这种方法好。我以前写作业总是很潦草,但今天我当老师却非常认真,课堂上完成了作业,而且得到了五角星。”这个评价的启发:调整了学生厌烦作业的情绪。我试验过每两个星期,请学生把他们的作业本换着做,即把自己的作业写在伙伴的本子上。谁都爱面子,为了给同伴留个好印象,他们在同伴的本子上做作业特别认真,错误率很低,且字迹工整。
当然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对学生幼稚的意见,教者要善于倾听,不断保留意见,去伪存真,不断调整,采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唐太宗能够把魏征当作一面镜子来照自己,明得失,我们难道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来反观教学吗?
四、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及时地向经验豐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怎么教,怎么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不如高人一点”。怎样才能很好地学习他们的评课技巧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是最直接的措施。面对同样的对象,听听专家、前辈是如何挖掘这堂课的优缺点,建议被评者将怎样去完善,然后比较一下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差距。这样就能很好地从他们身上学习评课的基本方法及他们在评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方法,这些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去年去高琦小学听了三节“经典诵读”公开课,先后听取了方建华、王亚敏、江兴玲、何承发四位专家的评课。他们把教者比喻成建筑师、绘画师、指挥家。这三个比喻恰当精炼。“他们的课有建筑大师的风范,教学思路有条不紊;有绘画大师浓墨重彩的渲染,教学重点突出;有音乐指挥家的统领能力,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专家的评课简单明了而不失生动有趣,从他们的评课我知道怎样在有效的评课时间内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更要学习怎样去把握好自己的课堂,教好自己的课,这样真正达到了以评促教,教评相长的目标。
搁笔稍顿,掩卷以思,先圣的点拨是航标,自己的坚持与热爱更重要,未来的路我将且教且学,且行且思,秉承孔子的教诲,成为一个善评课会上课的教师。
石沉香,安徽省宿松县实验小学教师,安徽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