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及其应对

2020-10-12 14:23李立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整本文选整本书

2018年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其将原先模块化的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新整合为18个学习任务群,并将之有序设计、统筹安排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之中,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更是排在了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虽然,有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已广泛有之,但仍然有诸多疑问待解决。下面,我将结合教学现实,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和已有的解决策略角度试做分析,以期有所启示。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定位

在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被凝练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提出与实施,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建构与运用语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通过阅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特点,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整本书的篇幅长、容量大,学生通过阅读去接触大量的语言文字,便可以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红楼梦》,此书约96万字,语言成熟优美,用语高度个性化,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十分独到。通过阅读整本书,这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并且书中还有丰富的诗词韵文、引文摘句和历史典故,有较强的文学研读性。通过阅读这整本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锤炼与完善思维

思维的种类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而阅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思维的广度,还可以延伸学生思维的宽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元思维来推进阅读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且对于人物形象的感知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综合考量。如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表面上看,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彼此平行,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在两条主线之间还穿插了“渥伦斯基和多丽的家庭生活”这条辅线索,这便使得看似独立发展的两条主线就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了。如果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不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就看不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缜密与严谨。

(三)发展与提升审美

语言文字是情感体验的载体,通过阅读整本的书,学生能获得关于美的体验,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如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它以边城小镇茶峒为写作背景,文章开篇就以大量的环境描写勾勒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风景美。边城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善良的人性,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代表的是付出而非索取,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产生冲突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这一点直接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在阅读整本书时,学生似乎能够看到美的风景,感受到美的人物,获得美的感受。

(四)理解与传承文化

阅读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過阅读整本的书,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对文化的传承。如文化经典著作《史记》,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创作宗旨,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它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学生通过阅读这整本书,便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增加民族文化自信。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然问题

(一)跨媒介阅读成为习惯,阅读倾向难扭转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必须养成两种习惯: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媒体网络的普及,跨媒介阅读如微信公众号等逐渐成为当前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许多公众号文章在开头就标明字数和大致需要的阅读时间,通常需要十到十五分钟不等。这种趋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的确迎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快餐式阅读”的不良之风。新课标和新高考都已体现对阅读量的要求,如何在跨媒介阅读和纸质文本阅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已经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课时紧任务重,难以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虽然新课标明确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三个任务群是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但是世纪操作起来却有诸多困难,可能课标修订者考虑到了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等诸多现实压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只在必修阶段占1学分,共18课时,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也仅是指定范围内的一部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可以想见,随着应试的需要和升学的压力,选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只能选择“割舍”。

(三)基于文选型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突破

文选型教材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从最早的《昭明文选》开文选型教材之先河,再到诸如《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乃至民国后期的《初级国语读本》《高级国语读本》等,一直是语文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虽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并强调读“整本书”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地位的低下及实践的匮乏。文选型教材虽然有利于教学的灵活多变,但也会造成师生对文本的过度啃度,以致矫枉过正。因此,对于整本书阅读到底该如何教的问题还很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有对策

目前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界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梳理如下:

(一)革新派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文选型教材无需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取消文选型教材的限制,由教师设计相关的专题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和探究。该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深圳的吴泓老师,他从2000年开始进行以整本书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教改实验,并且设计了一系列适合高中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方式对于教师要求过高,以目前的师资情况难以普及,而且这种方式大多数教师也不敢轻易尝试,因为这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长的支持,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这一切都是“革新”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况且前面已经提到文选型教材固然有许多缺点,但是仍然有其教学价值所在,在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及考试制度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的情况下,这种“革新”只能是属于少数老师的尝试。

(二)中庸派

此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各方面现实情况,因此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采取的是比较折中的方式,即高三的选修课采用统编的选修教材和校本选修相结合。这种方式既不破坏整个高中必修阶段的文选教材的学习,又能适当的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阅读一些整本的书。但即便是这种看似折中又可实行的方式却仍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高三究竟能否进行其它的相关教学尝试的问题,毕竟目前大多数学校快速教完必修教材的目的就在于能留出更多的高考复习时间。但是不得不说这是目前的应对方式中比较可行的一种。

(三)保守派

这种观点主要是仍然采用原先的文选型教材及教学方式,将整本书教学作为偶尔性的尝试。这也正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及教师的做法。保守,但不至于出大差错。但这么一来,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新”便很难体现了。之所以设置18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果一味的保守,固步不前,不仅不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此做法者虽然众多,却不是长久之策。

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从社会到学校,从教材到教师还有许多困境,反映在教学上主要存在着形式化、零散化和碎片化等问题,如很多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阅读书目的选择过于散乱盲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规划不够系统和科学,评价方式单一、重活动开展、轻课程开发等问题。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既不能像保守派般视而不见,也不能像革新派般囫囵吞枣.我们应该努力沿着中庸派的路子,在傳统教学的基础上找寻到更确切更适合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良策。要相信,一切课改都是在守正创新中行进的。

李立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整本文选整本书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