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珍
[摘 要] 监督是纪检监察的第一职责。针对医疗机构中监督网格不健全、精准性不高、实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明晰职责、构建网络、突出重点、结果运用、强化培训等举措,切实提高监督实效,有效保障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医疗机构;实施;有效监督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纪检监察部门作为院内专职行使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的部门,监督始终是其第一职责。在实际运行中如何履行到位不越位、方法适用简明、结果持续有效、人员精简高效,至今都是监督管理中一大难题。开展实时、有效的监督,对于保障医疗单位健康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文章就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探索。
一、有效监督的难点
(一)管理体制难理顺
因纪检监督工作受同级党委的管理,难以对同级党委委员或者党委负责人形成有效的监督。且纪检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任免和办公经费等权限也都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同级党委,很难独立负责、理直气壮地行使监督权[1]。
(二)监督职责难明晰
在实施监督过程中,纪检监督部门仍然参与财务、招投标、基建、采购等具体业务,属于参与式监督,代替职能部门或相关科室履行他们的监督检查职责,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职责不明晰,不能及时抓住重点工作,实施对监督的再监督,
(三)时间节点难把控
医疗机构的监督部门,往往设在党务、纪检部门,实际管理中,不能实时地了解财务、医疗、护理、采购及基建等重点部门的全流程情况,对于需要监督的事项,不能找准切入的时间节点,做到防患于未然。实质上,监督等同于中医治未病,更侧重于萌芽状态、细微事件的监督。现实运行中不能做到深入了解,难以搭到运行的“弱脉、偏脉”。
(四)重点问题难精准
对于廉政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纪检工作在现实监督过程中容易陷入“面面俱到”的误区,在工作中采用全覆盖参与监督方式。此种监督工作方式虽然有利于全面了解监督事项的全过程,实际效果是事倍功半。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工作精力,而且监督工作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虽然每年组织进行风险防控点的排查,有些部门意识淡薄,尤其是非党员的负责人,不够重视,在自查过程未能做到深入排查,甚至不排查、敷衍了事,未能做到主动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对存在隐患很难进行有效事前精准防控。
(五)运用方法难适应
传统的方法停留在人为督查、反馈等过程中,只有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加上医疗单位因单位性质,不可能配备足够的人手,多频次地督查各项工作,只能做到抽查、定期督查,往往依靠各部门的惯性运行。实际上,惯性运行也本身就存在不足之处及与新政策相违背处。因为监督方法不到位,造成的廉政风险隐患不能发现,监督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在抽查、定期督查中,也存在人为因素,只要人为的地方,就难免会出现误差和遗漏,不能实施精确监督。
(六)监督结果难运用
实际运行中,尤其在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下,纪检部门的话语权还是显得较弱的,结果的运用比重较轻。除了有明显的违纪违规现象或事件,其他时候纪检部门的意见,形同摆设,难以起到震慑的效果。一方面是传统意识上对监督管理较淡漠,另一方面也是监督方法、考核标准未形成有效的体系,未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七)整体意识难提升
在医疗机构中群众监督的意识比较薄弱,因专业技术人员占主体地位,用于业务、技术上的时间较多,而对于廉政建设、廉政宣教上用心不够或参与不多,甚至有部分人拿业务忙作借口,回避廉政学习、廉政活动。当看到警示教育片时,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对于8小时之外,个人行为的管控更是放松。职工监督意识不够,担当不够,部分职工认为监督是职能部门的事,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还有一些职工存在着矛盾心理,希望表达一些不良现象,又怕得罪人,害怕遭打击报复。
(八)业务素质难突破
医疗机构很多监督部门都是兼职人员,上岗前未受过专业培训,如监督原则、技能、方法掌握得不够。从事兼职,精力也较分散,很难在业务上做到红、专、精。医疗机构主体是救死扶伤,很难配备足够的监督人员,也很少配置足够的兼职人员,更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业务培训,导致人为的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二、创新实施有效监督
(1)在纪检监督部门改革中,应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纪检部门在对同级党委进行监督的同时,应加大上级纪委对下级纪检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提拔任用等方面的话语权,加大垂直管理的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行纪检部门对同级单位的有效监督,理直气壮地发声。
(2)根据“三转”职能,要从参与具体过程的监督,转移到对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再监督,对规范单位权力运行到再监督上来,把属于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职责归于职能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要腾出精力,抓监督重点,聚焦主责主业,盯住关键岗位,牵住“牛鼻子”,实施有效的监督。
(3)在医疗机构各科室内部,选派政治过硬的人员兼职做监督员,形成监督管理的三级网络,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科室。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兼职监督员利用本专业及对科室的熟悉程度,能够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除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外,及时向单位监督部门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改。這样在监督管理上能很好地突破专业的限制、部门的限制,形成一个及时、有效的预警体系,防止更大的廉政事件发生[2]。
(4)监督部门聚集重点部门、重点工作,在基建、财务、物资采购、招投标、“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专项督查整改上多下功夫,实施精准监督。同时加强廉政教育,做到全覆盖,尤其是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的经常性地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春风化雨,使其守好底线,明确红线,增强廉政意识,能够自觉地定期进行廉政风险点排查,切实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查细、查出。监督部门也应督促、指导重点部门,制定和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制度,不断规范各项工作。完善再监督的制度和流程,加强对制度、流程的执行力度,也使一切监督在规范的框架下运行,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愿腐的廉政氛围。
(5)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医院机构信息系统的强化,各项运行离不开信息的范畴,留下运行的轨迹。传统的监督模式,对于依托信息系统运行的医疗机构,显得非常滞后。医疗机构应整合信息系统,设置多点预警提示功能,如针对处方超量、人为统方等超常规现象,设置发生预警模块,系统适时给予提示,自动关闭下行路径,并把提示结果传送至监督部门。监督部门认真核查,对于查实的,及时开具整改反馈单,严重的给予违纪违规处分。如不实,系统中回归常规处理。这样很好地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高效地履行各项监督职责。
(6)加大监督结果的运用。监督结果的运用,是真正发挥监督震慑力的指挥棒。纪检部门积极向同级党组织负责的同时,增强与上级纪检部门的联系,寻求上级纪检部门的支持,增强在本单位管理中的话语权,使监督结果的运用涉及单位运行的方方面面,即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干部提拔优先评优等涉及部门及个人利益的重点环节上发挥作用,增加考核的权重,形成重视、敬畏监督结果的良好氛围,增强监督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
(7)医疗机构部分人员廉政意识较弱,思想上存在一定廉政隐患,所以要对医疗机构重点岗位人员,除每季度进行集体廉政谈话外,各分管领导、职能科室会针对分管领域,分层次实施一对一面对面地提醒交流。纪检部门要利用各类活动,学习和解读各类条例和准则,明确廉政建设的范畴、做人的底线及做事的红线,并请专家来讲授医疗机构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等,不断增强职工的廉政意识,使他们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举报投诉的保护机制,让监督触角扎深,让监督有力度。
(8)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建设。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敢于直言,业务力较强的监督管理队伍,在新形势履行对医疗机构监督的职责。加强对监督人员上岗前政治思想、基本业务的培训,尤其是“四种形态”的界定和运用,使他们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准确把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切实提高履职的水平;注重形成营造强政治、懂业务的氛围,做到有原则、有方法、精准有效地实施监督。
參考文献:
[1]朱林.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应把握的重点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9(15):45-47.
[2]王晓晓,刘静.高校纪委履行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