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导向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改善策略

2020-10-12 14:22冯丽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教师

【摘 要】近年来各学科“金课”教育发展迅速,然而与此同时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通过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表明当前教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显著,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年龄差异、工作时间差异、收入状况、学历差异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从调控工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增强教师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金课”教育的持续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一线教师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教师留任情况不甚理想,与工作期间产生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联。一方面,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而其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1.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在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影响因素、对策等方面,刘博,赵金金(2019)从动态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出现一定的倦怠表现,导致个人对工作压力的反应以负性的形式出现,并指出职业倦怠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流失,是由于长期卷入要求体力和情感付出而导致的工作衰竭情绪。学者在教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建议等。陆官虎(2017)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年限、工作环境、工作负荷、控制感、公平感等。同时,通过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调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是主要因素,且学历越高、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教师必须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这就导致他们常常面对更多紧张情绪,因而更容易产生角色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从职业倦怠的内涵与定义、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四个视角开展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改善策略。

2.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1工作时间差异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在教师工作时间差异因素方面,不同工作时间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相对而言,工作时间越长,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越高。

2.2教师年龄差异因素

在教师年龄差异因素方面,不同年龄教师的职业倦怠差异性较为显著,其中20-25岁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这也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是十分显著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工作内容,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工作环境和实习工作内容失去兴趣,对工作岗位的热情也逐步下降,个人归属感和成就感也就慢慢消失,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倦怠心理。

2.3收入状况差异因素

在教师收入状况因素方面,不同收入状况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收入水平的低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相对较高。在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较高收入的教师。由此可见,收入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敏感性因素。

2.4教师学历差异因素

在教师学历差异因素方面,不同学历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学历越高,则其职业倦怠总分越高,本科及以上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在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等方面都显著高于较低学历的教师。

2.5社会因素

受调查教师来源划分为城市区域和农村区域,教师职业倦怠的地区差异结果并不显著,来自城市地区的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地区的教师对认同度和发展空间的要求较高,导致获得的成就感较低。

2.6教师职业倦怠维度

在维度分析上,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中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这也反映出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且职业氛围紧张,导致其面临较大程度的精力和情绪消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大部分教师表达出了不能积极面对工作和同事的消极心态。相比于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非人性化的情况相对较低,在面临学生时大部分教师还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往来和互动,并未因工作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能够保持较为良性的师生关系。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调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利因素

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如定期举办教师座谈会,组织一系列的户外活动和团队协作活动,以促进教师对教育事业价值意识的形成,提高教师队伍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针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中,也要避免教条化、刻板化的管理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关心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及时排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培训,加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育工作中。

3.2针对教师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机制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经验并不丰富,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教师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而众多研究表明工作量超负荷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对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教师每天要面对较大的教学工作任务,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调节,容易造成身心疲劳而产生职业倦怠。这就需要针对教师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培训机制,在系统的培训过程中使其转变角色,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完成身份的转换。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 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也能增强教师的工作抗压能力,引导教师更有效率的开展工作,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率。

3.3增强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前部分教师的情绪控制力与意志力发展并不理想。在情绪控制力与意志力方面表现在,自我情绪调节知识的匮乏,在工作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欠缺。学生针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力度不足,使得教师并不能完全理解自身工作的价值,存在枯竭的自我评价现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积极学习教学工作中的知识,积累经验,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方法。针对职业倦怠的问题,教师也应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式,例如认知重组、降低期望、放松技巧等,积极的面对日常工作,从而减少自己的职业倦怠程度。而青年教师进入教育工作,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很少有教师能立刻适应新的环境,通过自我调节,如业余时间参加户外运动,学习一项兴趣爱好等都可以排遣初入职场的心里不适状态,降低职业倦怠程度。

3.4正确认知社会影响

一方面,家庭应给予支持与理解。家庭的支持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倦怠情绪。教师进入教育行业后,家庭应多予以关注和理解,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排解职业倦怠情绪。另一方面,社会应改变对教育教学的刻板印象。基于当前社会中对教育教学类工作认识仍然存在的一些偏见看法,需要社会、院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大正确舆论的引导,在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成员对教育教学类工作价值的认同感,改变人们对于教育教学行业的刻板印象,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3.5教师应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当前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水平不高,且教师的工作环境单一,社交范围有限,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任何行业都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行业,人才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4.结束语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教师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愿景,对自己职业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切不可因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获取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博,赵金金.薪酬差距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5-28

[2]刘永涓.高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9):5-8

[3]付洪利,罗利.教师行业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特质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9(8):82-87

[4]陆官虎.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现代商業,2017(21):81-83

【作者简介】

冯丽,女,1984—.硕士,副教授,就职于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度课题“金课导向视角下高师院校教学组织方式优化组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JF19101)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教师
最美教师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圆我教师梦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