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下的智障学生转衔教育

2020-10-12 14:42马红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0期

马红香

【摘 要】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主要培养四个方面,分别是居家适应、休闲适应、职业适应、社区适应,从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下的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提高智障学生的教学水平,使高年级智障学生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关键词】转衔教育体系;校办实践;现代化教学方式

智力障碍也可称为智力缺陷,主要是大脑发育不完整,或是遭受器质性的损伤,导致认知障碍,甚至是影响学生整个心理活動。社会的变迁,使智障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高年级学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因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的理念

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贯穿在整个时期,主要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个阶段,不但面临着角色的转变,而且生活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也许对于常人而言,在转衔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较少的挑战。然而,对于智障学生而言,会受环境与本身限制的影响,在转衔教育各个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智障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直接影响融入社会生活。根据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特殊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生活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下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内容,完善转衔教育体系

1.认知能力

转衔教育关键就是提高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各项活动的基础,具有众多的课程内容,例如生活语文课、劳动技能课程、生活适应课、运动保健、绘画手工等。生活语文课主要讲授基础知识内容,有效提高转衔认知能力。在居家适应领域与社区适应领域,可以使学生认识居住环境与社区环境,以及掌握个人与家人的信息,而在职业适应领域与休闲适应领域,可以使学生认识周围的同事,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掌握填表格和读短句的基本能力,以及练习字帖与阅读绘本,因此,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融入转衔内容,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行为方式

良好的行为方式,可以为学生的生活方面提供便捷,使其更好地进行互动沟通。其中劳动技能课程与生活适应课主要是操作类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培养合理的行为方式。在生活适应课上,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正确使用电器等电子产品、提高与人交往的两性关系、实现自我管理与工作安全、合理规划休闲娱乐时间。在唱游律动课程上,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参与跳广场舞活动,还可以弹奏简单乐器,展示个人音乐才艺,树立其自信心,培养社会化能力。在综合实践课程上,注重整合知识、行为、情感,通过社会环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烹饪,独立做好家务劳动,还可以进行餐厅服务员实习、保洁实习等。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引导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使其遵守社会上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形成多元化的转衔教育模式

1.授课方式

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有利于在特有的物理空间中,集中讲授基础性教学知识,尤其是基础性行为与认知类内容。此外,在生活语文课中,以《超市购物》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通过文字找到物品,而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图片找到物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认识超市物品的能力。

2.校办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感知社会氛围,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校内进行保洁员顶岗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保洁区域,独立整理各自的卫生区域,其中包括教学楼,吃饭餐厅等。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或者是采用口头指导的方式,帮助掌握清洁技能。此外,还可以制定考核制度,根据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下发适当工资,使其具有工作的成就感。在保洁实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观察,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不足的部分,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合作、认知、沟通的能力。

(三)现代化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语言动作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通过动感的画面,可以提高注意力,从而达到训练的目标,更好地完成训练内容。以“下面条”为例,在劳动技能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下面条的具体操作步骤,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反复播放真实情景,加深其对下面条过程的感知能力,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演练。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其在家里练习,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的转衔教育,培养高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完整的计划目标,并且不断地总结与调整,贯彻落实培养计划,确保达到真正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衣食住行方面,实现自我管理,提高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改变人生状态,从而为家庭减轻负担与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旭.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年级智障学生转衔教育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1):59-62

[2]郑丽华.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J].黑河教育,2019(0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