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思维形成碰撞交流,构建数学逻辑思维。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然后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应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互助合作 学习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高效课堂下如何实施小组合作”(课题批准号:18PTYB20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059-02
小学生经过初步的学习,其实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就专门提到,要加强引导学生思维创新,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互助合作,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确定小组形式
数学学习小组的划分分为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行政小组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小组,学科小组是由任课教师带领进行科目学习的小组。数学学习小组的设置并不需要按照座位座次来,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一般一个小组6个人。每个小组需要确定自己的组名、组训、组标,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些都将在之后的小组PK中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小组PK检验小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
(二)小组分配原则
组中成员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应存在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平时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了层次不同的团体,往往學习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抱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鲜有问津”。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破这种规律。教师应先采用分层教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三层次分类,每个小组6个成员,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2名,那么,先进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在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被带动进数学学习氛围中,通过较好学生的“点拨”,形成思维灵感,实现学生层次的共同提升,逐渐减少班级内部C层次学生的数量。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问题,形成合作学习主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问题的支撑,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习小组可以顺理成章地组织起来去探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程十分顺畅。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合作主题,不同主题下可锻炼学生不同的数学思维及应用能力。
基于数学问题的探索来构建小组合作,大多情况下是由教师提出合作主题,然后学生围绕主题来开展合作学习。一般合作学习的主题围绕“团队精神”、“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我是发言人”等来展开,也就是说,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注重发挥团队精神,某些情况下又可以采取取长补短的方式来开展学习等等,这类主题需要由教师进行合理把握。比如以小学数学中《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存在诸多可能性,尤其是在该事件未呈现结果之前。教师可以基于知名的“薛定谔的猫”的理论来提出问题:薛定谔先生将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请问3天后,不打开盒子,这只猫是什么情况?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百花齐放”,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由小组组长来进行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一来,每个小组都能给出多种不同的答案,这给了学生进一步接触科学的机会,并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什么是“可能性”,最关键的是给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理由。
在小组合作学习主题中,“我是发言人”主题也可以经常应用。很多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总是由几个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发言,久而久之,其余几个学生得不到锻炼,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可要求围绕“我是发言人”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都要当一次“发言人”。比如在开展《位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多次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比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张学校及其周边的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出重要的建筑,如医院、超市、文具店、餐馆、书店等,让学生来讨论分析各个建筑的位置关系,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回答位置问题,问题如“书店在学校的什么位置?”每个小组在本堂课上起来回答问题的成员不能重复。由此,可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每个学生的思维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加强互动,促进生成探究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最忌讳的就是“沉默无声”,如果教师带动不好氛围,有些小组可能无法开展有效互动,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就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高效互动模式的形成可依赖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生活中的各类用具来实现,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丰富实现了互动性的增强,也促使着小学生手、眼、脑并用,积极发挥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1.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互动探究合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数学的直观性,比如在《确定起跑线》这一课的研究性合作学习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课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大的困难表现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方面,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具象的跑道鸟瞰图,并清楚地标注跑道的长宽数,放大表现弯道的特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弯道中内跑道和外跑道的区别进行讨论,并提出“起跑线设计”的差异化问题,以此来形象地促进学生探究思维和深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2.基于生活用具构建互动探究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各类生活用具的融入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探究支持,以《掷一掷》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教师可以带足够的骰子到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分得2个骰子,教师要求学生边数次数,边投骰子,直到能够投出2个相同的数字。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有的小组根本无法投掷出相同数字,但是这也更加说明了想要实现某一种“巧合”十分困难。从而让学生对于“可能性”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研究得出“概率”的概念,为之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科学引导,发挥集体智慧
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以个体融入集体,并以集体带动个体。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小组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小组能够激发出集体智慧,每个学生作为小组成员都应释放自己最大的学习潜力。很多情况下,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比较被动,并不能感受到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出了集体的智慧力量,解决了问题,感受不到他人对自己思维的启发。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为学生解读“集体智慧”的内涵及特色。以《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在小数除法计算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小数除以整数,小数点的位置比较容易找对,但是小数除以小数,相应的小数点的位置就很容易错位。在这方面的问题来看,小学生自己算错了很难看出来问题所在,反而是看别人的问题能够一眼看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计算和相互检查,让学生在集体智慧中有效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尤其是能够用好“0”的作用,比如在小数位之前是否需要补足一个“0”的问题就可以开展一次小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分层递进,实现阶梯化成长
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科学分组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层次的划分,每个小组中有三个层次的划分目的是实现组内成员的“先进”带“后进”。在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时,教师还应重视对分层递进教育资源及模式的应用,让存在学情差异的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种成长是属于阶梯化的成长,即更高学习层次的学生在进步,稍差一些的学生也在同时进步,虽然学生之间仍存在差距,但是教师应正视这种差距,然后让学生在有差距的基础上共同进步。
比如在开展《简易方程》的教学时,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迅速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理念,然后活学活用,形成对等式知识的内化,能力稍差些的学生可能必须不断回忆教师所提到的知识点,然后逐渐吃透其中的知识理念。不同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组内矛盾,比如学习好的学生觉得很好解答、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其他学生看不懂、想不通,学生之间就出现了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变化为“层次化”的问题,逐渐代入情境,让学生可以分步骤来完成合作任务。
(五)多元评价,改进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多元评价模式,不断帮助学生调整改进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的教学流程。多元评价的关键在于“多评价主体”、“多评价模式”,从评价入手,让学生反推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这实际上是“数列”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关键是让其形成基本的排列组合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教学法,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学习模型,从而有效形成数学空间性的逻辑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基础,学生由于个体之间思维模式、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应用能力的差别,这种差异客观存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也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分组及论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互动和交流,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红.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中).2018(01):125
[2]隋洪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30):22
作者简介:
许蓝方(1990-),女,汉族,江西万安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