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直观教学手段的失与得

2020-10-12 14:22祝桂青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华应用题直观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手段是为了学生最终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适时运用直观手段,既不能让这一手段成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推动学生的发展。

学生都伸长了脖子,屏住呼吸,看着教师用一个空的透明圆锥从盆里盛满了红墨水,小心翼翼地注入一个与圆锥等底等高的透明空圆柱里面,反复三次以后,他们几乎同时欢呼:“满了!正好!”接下来的结论学生总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抽象的、学生现阶段无法证明的理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得到了验证,学生印象深刻。直观教学成了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但我们是否有些时候过分依赖直观教学了呢?

一、关于直观教学的反思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阶段上才需要;过分运用直观教学,只会制约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我看到一位老师抱着大大小小的立体图形去上期末复习课时,我在想,我们有时是不是忘记了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当新授课、单元综合课已经上完,这些立体图形的轮廓特征、结构特征应在学生的大脑里初具规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时再让他们直接面对实物复习,等于让一个两岁的孩子仍然在学步车里走路,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他永远不会独立行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当这些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却使教师们甚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这就是直观手段的过分应用。

这位女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小心翼翼地用手牵着学生走路,生怕他们摔跤,却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学生:他们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他们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这位教师犯了我们经常会犯的通病: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某一期《山东教育》中,我看到一位老师说他讲解一道应用题的经过。

原题是这样的:“小华和奶奶同时上楼,小华上楼的速度是奶奶的2倍,奶奶到达3楼时小华到达几楼?”

不深加思考,学生答成“3×2=6(层)”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根本不需要讲解,只需要微笑着摇摇头,相信很多学生就会悟出错在何处,退一步讲,如果学生仍然迷惑不解,可以稍作提示:“住一楼的用不用上楼梯?”这时绝大部分同学应该会恍然大悟,得出小华住在5楼的正确答案。

而这位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他把学生领到楼下,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华和奶奶做上楼梯实验,每个学生拿一块秒表计时间,反复几次,让学生看出奶奶到达3楼,小华到达5楼。

且不说这样做因为孩子上楼的速度难以掌控而出现的令人怀疑的实效性,单说为一道不难理解的题如此兴师动众,进行所谓的直观教学,稍难一点的题又该怎样?教师如此宠着自己的学生,不让孩子动一点脑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二、选择恰当时机,正确运用直观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直观感受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三、及时概括提升,进行数学建模

教学中利用直观手段,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活问题情境,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非常重要,但最终应该将问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学会总结和概括。如数学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去商店购买物品,并开具发票,初步体验这种数量关系,然后课堂上再次通过学生自己算价格、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组数量关系。教师别忘了要组织学生将这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这次概括就是“將直观抽象化”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直观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情境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手段是为了学生最终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适时运用直观手段,既不能让这一手段成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推动学生的发展。

【作者简介】

祝桂青,女,出生于1971年2月,汉族,籍贯:山东潍坊,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猜你喜欢
小华应用题直观
遇见小华妈妈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偶像与起床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