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倩 彭华
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尿失禁率发生达8%~30%,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排尿、漏尿次数增加,影响手术近期预后[1-2]。目前针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以盆底肌功能训练为主,但强度、技巧难以把握,近年有报道认为在主动运动的基础上开展脉冲电流刺激,使盆底肌肉获得被动收缩,有助于恢复正常控尿能力[3-4]。因此,我科室针对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盆底肌松弛、膀胱内压与尿道外括约肌张力平衡失控等引发尿失禁的潜在因素制订不同体位、不同活动状态下的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案,并联合脉冲电流刺激干预,旨在促进患者正常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漏尿及排尿次数,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92例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5];均采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且病灶完全切除;患者或主要照顾者同意护理方案;术前排尿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合并心、肺、肝、肾、大脑等严重功能障碍;因外伤、其他疾病引起尿失禁;有认知、语言障碍;近1周有利尿剂服用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年龄60~78岁,平均(70.11±4.32)岁;尿失禁病程2~7 d,平均[4.03(0.76)]d;肿瘤分期:Ⅱa期 20例,Ⅱb期16例,Ⅲa期10例。对照组年龄60~79岁,平均(70.76±4.30)岁;尿失禁病程2~9 d,平均[4.21(0.57)]d;肿瘤分期:Ⅱa期 22例,Ⅱb期15例,Ⅲa期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1)膀胱区按摩。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区自我按摩,即早期尿管开放时手掌覆盖膀胱区,由膀胱底部至体部行环形按摩,时间2~5 min,每日3~5次。(2)排尿训练。患者下床后自行排尿前保持站立,收缩盆底肌至无紧迫感后放松,并推迟排尿时间,增加膀胱容积。(3)有意识松弛肛门括约肌、尿道周围肌肉,随后紧缩3 s再松弛、放松,反复练习。连续干预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肌功能强化训练。(1)强化盆底肌收缩。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会阴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肌肉并尽量保持,同时将臀部肌肉收紧,每次保持5~20 s(保证耐受的基础上保持越久越好),随后放松10 s, 3次为1组,分别在站位(双肩垂直,双膝微分)、坐位(双膝微分, 身体稍前倾)、卧位(双脚屈曲分开)下各做1组,每天早、中、晚各1组;护士戴手套,涂石蜡油以手指在患者肛管内感到强劲有力紧缩感则表明患者强化收缩盆底肌方法掌握正确。(2)其他活动期间有意识盆底肌训练。行走时有意识轻轻收紧盆底肌;排便最后阶段强力收缩盆底肌并挤出最后的大、小便;在咳嗽、喷嚏、坐位起立等瞬时发力的动作时快速收紧盆底肌。住院期间进行院内康复,出院前教会患者康复技巧,完全掌握后进行居家康复。(3)脉冲电流刺激。将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工作电极插入患者肛门,刺激频率40 Hz,电流10~20 mA,诱发盆底肌收缩,以自觉盆底肌肉收缩、跳动感且无疼痛为宜,时间30 min,每周3次,连续干预4周。
1.3 评价方法 干预4周后进行效果评价。(1)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2)尿失禁调查问卷简表(ICI-Q-SF)[6]。包含3个条目,即对生活的影响(10分)、尿失禁频率(5分)、漏尿量(6分),总分0~21分,分值越高表示尿失禁对生活影响越严重。(3)尿失禁(Cullen)评分[7]。0分:无尿失禁,1分:打喷嚏、咳嗽等瞬时发力时尿失禁,2分:用力、屏气时尿失禁;3分:行走、静坐时尿失禁。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ICI-Q-SF,Cullen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ICI-Q-SF,Cullen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CI-Q-SF,Cullen评分比较(分,
前列腺根治术后患者易发生尿失禁,年龄越大,其尿道括约肌及膀胱功能障碍越严重,尿失禁发生率越高,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护理,甚至引发泌尿系统感染[8]。Wenter V等[9]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术后1个月内尿失禁发生率达到27.44%。采取简单、安全有效的康复措施提升尿失禁患者控尿能力成为泌尿外科护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盆底肌功能训练、肛周指力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为尿失禁患者康复措施提供了多种选择[10]。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按摩、排尿训练以及常规盆底肌收缩,干预4周组间比较,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多体位、多动作状态下的盆底肌功能强化训练更有助于改善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尿失禁症状。
盆底肌群主要包括肛门括约肌、提肛肌、尿道周围肌肉,以骶神经支配为主,对小便控制起到关键作用[11]。肛提肌具有丰富的快收缩纤维,能够在收缩时补充远侧括约肌功能;肛门括约肌、尿道周围肌肉的收缩训练能够增强张力与运动性,促进盆底肌肉韧带、筋膜功能恢复,能够有效改善远端尿道括约肌控尿功能[12]。观察组采用的盆底肌功能强化训练不同于既往以卧位为主的训练方式,该方法结合站位、坐位、卧位等多体位训练,起到了强化训练作用。观察组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判断患者训练是否达到标准时,我们通过涂石蜡以手指在患者肛管内感受进行判断,即感到强劲有力紧缩感则表明患者强化收缩盆底肌方法掌握正确,这也保证了患者完全掌握训练方式与强度[13-14]。同时针对常规盆底肌收缩后在瞬时发力时易再次漏尿情况,我们要求患者行走、大小便以及进行瞬时发力动作时主动进行快速收紧盆底肌训练,起到强化训练作用[15-16]。本研究干预后观察组ICI-Q-SF中评分,Culle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即盆底肌功能强化训练后即使在打喷嚏、咳嗽等动作发生时也能有效控制尿失禁。观察组联合干预是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进行生物电兴奋治疗,通过肛门内电极发出不同强度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增强盆底肌肉弹性与强度,同时放射性地抑制膀胱兴奋,使尿失禁得到有效控制[17]。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强化训练能显著降低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排尿次数以及漏尿次数,改善膀胱功能,降低尿失禁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