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凡,丁 艳,唐红霞,尹 薇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我国川崎病发病率为2.34/10万~54.22/10万[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发热、口腔黏膜炎、眼结膜充血、皮疹和手足硬性肿胀等,其可致冠状动脉损害,是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川崎病损伤冠状动脉后可导致冠状动脉瘤的产生,能引起血栓性梗死、狭窄,严重者可致猝死[2-3]。既往研究表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免疫炎症等有关,血浆可溶性不规则趋化因子(sFKN)可能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5]。本研究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浆中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变化,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与sFKN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儿5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21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9例)。另选取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损伤组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3±0.12)岁;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50±0.20)岁;对照组30名,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2.48±0.11)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6];②为首诊患儿;③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败血症、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猩红热等发热性出疹性疾病;②合并肝肾或内分泌系统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心脏或冠状动脉损伤。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指标检测 采集患儿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依地酸二钠抗凝管中,储存于-70 ℃冰箱待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ACL700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sFKN水平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购于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验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酶标仪(ELx800,美国伯腾仪器有限公司)波长调至450 nm。
1.2.2 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的检测 在平静呼吸或平卧位时,采用彩色超声仪(Vivid T8,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检查,以评价冠状动脉的损伤。观察冠状动脉内膜是否光滑、管壁有无增厚现象、脉管有无狭窄或扩张,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2.1 3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 冠状动脉损伤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组WBC、CRP、ESR、PLT、APTT、PT和FI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ESR和PLT明显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s)
2.2 3组血浆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比较 冠状动脉损伤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血浆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比较(±s)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常采用输注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和口服糖皮质激素等治疗[7]。既往研究显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为5%~10%,川崎病被认为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8]。川崎病损伤冠状动脉的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可能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基底膜的破坏、内皮细胞凋亡和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9-11]。既往研究表明,sFKN可能参与了川崎病致冠状动脉损伤的过程[12]。
既往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小板活化和细菌超抗原致病等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致病过程,患儿的全身性血管炎可使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内膜纤维性增厚、血管狭窄或堵塞,因此,患儿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也会随之变化[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损伤组WBC、CRP、ESR、PLT、APTT、PT和FI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ESR和PLT明显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川崎病患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最后导致冠状动脉的损伤。
趋化因子为小分子多肽,主要包括CC、CXC、C及CX3C,其中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是CX3C家族的唯一成员,FKN包括膜结合型和可溶型两种,膜结合型主要发挥黏附作用,而sFKN具有趋化作用[16]。有研究发现,sFKN参与了川崎病的致病过程,其可以趋化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至血管壁内皮,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穿孔素和粒酶等,进一步加剧免疫炎性反应并且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最终导致血管炎和多器官损伤[17]。赵常亮[12]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sFKN、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亚急性期较急性期则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sFKN、TNF-α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亚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仍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损伤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sFKN水平和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FKN不但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而且与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损伤有关。既往有研究发现,血浆sFKN与ESR、冠状动脉内径有关,这说明sFKN可能会促进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和发展[12]。sFKN参与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损伤可能与其激活血管活性氧,导致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下降有关,但是其具体致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18]。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为单中心研究;未探讨sFKN所致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具体机制,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综上所述,血浆sFKN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关,其可能促进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