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曾博斯,李亚轩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由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发的心脏病。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多种因素均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脂质浸润、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壁损伤均是其发病机制[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但西医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长期服药极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预后[2]。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病人临床表现以胸部闷痛、气短、面色苍白以及喘息不得卧为主,其主要病机为心脉闭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器[3]。胸痹汤是具有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的作用。本研究观察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1~78(62.73±5.23)岁;病程2~14(6.22±2.90)年。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6(62.69±5.22)岁;病程2~13(6.24±2.91)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以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所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所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主症为胸闷、心痛如刺;次症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呼吸不畅以及冷汗淋漓等;舌象、脉象:舌淡暗,或由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诊断标准;年龄≥18岁;入院前均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
1.4 排除标准 存在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病变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或存在精神疾病者;正参与其他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即综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予以硝酸酯制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制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胸痹汤方药组方:党参、麦冬、郁金、当归各10 g,炙甘草、川芎、陈皮各9 g,降香8 g,瓜蒌皮12 g,黄芪、丹参各15 g。将上述中药颗粒剂加入中医定向透药包中并外敷于心前区,每日2次,每次低温治疗20 min。两组均连续治疗28 d。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hs-CRP水平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具体操作遵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良反应包括口唇发麻、皮下淤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1.7 心电图改善疗效标准 显效:ST段压低,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ST-T改善明显;好转:ST段回升≥0.05 mV,但未恢复正常,主要导联的倒置T波改善≥50%,T波由平坦转成直立;无效:心电图无任何改善[6]。
2.1 两组心电图改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改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单位:mmol/L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s) 单位:mg/L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口唇发麻、皮下淤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单位:例(%)
中医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胸痹”“厥心痛”“心痛”等范畴,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尤其在天葵将竭、正气亏虚以及劳累过度的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7-9]。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以中医基本理论全面分析该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普遍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应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10-12]。因此,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当以治其标为先,后顾其本,或标本兼顾。其中治标当以散寒、行气活血、化痰为主,扶正固本则涵盖温阳、益气、补气等法[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电图改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周小芳等[15-1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临床疗效。胸痹汤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具有益气扶阳固本的功效;丹参、郁金、当归、川芎则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降香、陈皮以及瓜蒌皮具有行气化瘀的功效。诸药共用可达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可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脂水平。究其原因,黄芪可有效增强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同时有利于减轻心肌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丹参则可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缺血性损伤;当归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血栓的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丹参则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川芎与瓜蒌皮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降香可发挥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hs-CRP为常见炎症标志物之一,可反映病人炎症反应程度以及疾病进展程度,可通过和脂质共同沉积在血管壁,从而激活补体系统,加重炎症反应,最终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19-20]。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s-CRP水平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口唇发麻、皮下淤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不会增加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胸痹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血脂水平,下调hs-CRP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