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0-10-10 15:09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胜任跨文化内涵

孙 璐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15)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以来,国内外的语言学专家们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期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不断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已经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向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过渡,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在长达半个世纪全球范围的文化碰撞过程中,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融合,又有冲突,文化成长过程中显现出的新特点直接反映了国际社会交往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是加强全球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是每一个国家公民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分析全球胜任力的内涵特点,再重新审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既是重要的,又会更有价值。

1.全球胜任力是当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从国际视角来看,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制订各种政策和计划,将全球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988年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表《为全球胜任力而教》(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一文,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一教育目标辐射到整个教育阶段[1]。2012年1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国际教育、国际参与与全球成功》(Succeeding Globally through International Edu cation and Engagement)国际战略公告指出:“全球胜任力不是奢侈品,不是仅仅针对精英阶层的,它是所有人必备的技能。”[2](1-22)其间,一些国家陆续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纳入本国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5月,经合组织发布阶段性工作报告《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for an Inclusive World),宣布从2018年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测试全球胜任力,并设定了评估框架,阐释了考核维度及价值取向[3]。与此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选拔国际化人才开展了全球胜任力研究,掀起了全球胜任力结构与评价研究的热潮。

中国政府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中提出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提出全球胜任力应包括认知、人际、个人三个层面上的六大核心素养[5](16-18),并将全球胜任力作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成为中国率先开展全球胜任力研究与实践的高校。

纵观国际组织的研究及各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可知,全球胜任力是新时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具备国际胜任力的优秀人才既是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部署,又是国际组织促进跨国、跨文化理解,推动国际合作的普适性教育目标。

2.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阐释的重点不在于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本身的渊源,而是通过概念的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了两个认同度比较高的概念解释作为分析的基础。

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亦可理解为全球竞争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认为全球胜任力是一项包含多个维度的综合能力,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个体能够分析本地、全球及跨文化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公开、适当和有效的互动,能够为集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6]。同时,OECD提出了支撑全球胜任力的四个重要因素(也称为四大构建元素building block),即: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6]。表1为OECD全球胜任力维度示意图。

表1 OECD全球胜任力维度示意图

国内外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者众多,Michael Byram是其中一位比较有代表性且影响力较高的学者。Michael 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包括五个要素:态度、知识、理解和关联的技能、发现和互动技能及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7](34)。

表2 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示意图

OECD针对全球胜任力提出的四个因素与四个维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可以将四因素与四维度作为一个统一体,与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理论层面的对比,见表3。

表3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比较

从态度(Attitude)维度上看,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强调“开放性(开放心态)”的重要性。全球胜任力更关注“国际视野”,强调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审慎对待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并能够做出客观而全面的判断。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中的态度,是围绕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理解的,而全球胜任力则是基于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更强调多角度思考全球问题的观点和行为。这里所指的全球问题,不仅包括文化问题,而且包括其他所有社会问题。

从知识(Knowledge)维度上看,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强调知识在能力培养与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相关知识。从具体内容来看,二者强调关于本国文化知识和其他国家文化知识及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全球胜任力突出了那些影响本地生活和全球生活的全球性问题的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到了有关人际和社会互动的知识。

从技能(Skills)维度上看,我们将Byram提出的理解和关联的技能与发现和互动技能合并,统称技能。OECD提出的技能维度围绕“理解世界并采取行动”展开,内容更丰富、更强调采取行动的能力;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技能更聚焦在文化层面。

从价值(Values)维度上看,我们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审辨意识(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视为价值观与全球胜力中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全球胜任力更突出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对来自本土文化及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观点、行为和产品做出评价的能力。

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构成全球胜任力的四大因素关系密不可分,例如,在研究一项全球问题时,既需要具备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又需要将意识转化为深层理解的技能,还需要在时刻着眼于各方利益的同时,运用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文化视角思考该问题[6]。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当中,政治教育和文化审辨意识位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核心位置[7](50-54)。

由上述分析可知,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关系密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涵盖于全球胜任力之下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形成全球胜任力的基础性必要条件,贯穿于全球胜任力的始终。全球胜任力是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拓展个体的思维模式,形成对全球各领域内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并付诸行动。

3.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出背景对二者的内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球胜任力以全球化为背景,使用“Global Competence”这一概念,强调“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内涵解读上强调对全球问题的理解能力,强调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公开、有效互动的能力,最后落脚在为集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早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研究个人进入异质文化为背景,被研究对象多以移民为代表性。使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强调“跨文化”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内涵解读上强调政治教育和文化审辨意识,更注重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对比,最终落脚在个体能够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自己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沟通障碍。

综合来看,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均以力求跨越文化障碍为基本内涵,差异体现在全球胜任力更关注“全球性问题”和“集体利益”,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关注“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仅仅培养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不足,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与全球治理能力的要求更契合。

因此,在全球胜任力框架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厘清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区别,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丰度,将两个不同维度的能力要求有机融合,分阶段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融入全球化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这是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最后,在全球胜任力的框架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胜任力的价值理念是融入培养过程中的。

4.结语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阐释了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这一理念已得到全球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价值认同,在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倡议的实施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OECD提出的全球胜任力对培养具备全球治理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因此,在全球胜任力框架下重新审视跨文化能力内涵及培养目标进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价值。

猜你喜欢
胜任跨文化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