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珍,苏玉娜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 晋江 362200)
新冠疫情让全社会重新认识了物流的作用,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为民生需求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后疫情时代,“新基建”的提出也为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物流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智慧物流进入由“新”到“兴”高效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由此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也日益突出,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物流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决策,提高物流效率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但是国内目前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储备梯队尚不完善,作为独立类型的职业高等学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需要建立真正完善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对接区域物流特色,调整物流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智慧物流时代培育新生代力量。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基本特征在于,企业是否真正参与办学、学校办学是否真正服务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共十九大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提出的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部署,明确了任务。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强化需求导向,寻找行业企业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寻求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点、结合点,建设企业学院,构建企业学院校企一体化“12335”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整合校企教育教学资源,校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培养输送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企业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激发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是从人才培养过程和育人目标两个维度实施的。校企人才培养横向一体化是指学校和企业作为培养主体,通过整合职教集团、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如师资、技术、设备、场地、课程等,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培养整体产业链各种岗位的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依托企业学院,联手顺丰集团、利丰供应链集团、泉州市邮政管理局等政企建成了“泉州快递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横向一体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了“因事而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与当地10 多家物流企业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基地具备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成果展示等特色功能,做到了“因势而新”,为产教融合的深化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搭建了平台。校企作为育人主体,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岗位结合、能力与素质结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共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共同建好教学、管理队伍及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通过教育者开展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娱竞技、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文化传承等,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企一体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文物精神等实现校企育人目标纵向一体化。
图1 企业学院“12335”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问题,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出发点,而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落脚点,是解决“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以下以《货物运输实物》的典型教学项目“公路货物运输降本增效三段七步法”案例阐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依据“能力核心、系统培养、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的思路,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线,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融合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实施系统,制订企业学院“12335”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企业学院),二个人才培养实施系统(学院专业教学、企业技术培训二个实施系统),三维人才培养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室、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车间),“三段式”人才培养过程(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个培养阶段),“五化”课程教学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内容、多师化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课程评价),构建实施校企“九共同”育人工作机制,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招工招生一体化、共同建设标准体系和课程、共同构建教学和管理队伍、共同设计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共同促进校企文化交融、共同服务高质量就业以及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评价(如图2所示),实现企业学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
图2 校企一体化“九共同”育人工作机制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依据各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融入“1+X”证书制度标准的教学内容,用典型产品制作引领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的学习。校企双导师联合建设专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在线资源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校企一体化培养活页式特色教材,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公路运输行业标准》、《公路货运企业标准》校企共同梳理公路货运流程和用人标准,融入车货匹配平台、智能运输等物流新业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和公路货运的前端集货、干线运输、终端配送业务流程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驱动,以车、货、线、时、钱、人等六个主要影响要素为变量分七个步骤逐级实现项目升级和企业的降本增效(如图3所示),使学生先通过体验学习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与初步的货运技能,而后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使学生进行整车运输和零担运输等具体业务的学习,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再去企业检验项目的完成效果,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顿悟内化。
图3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图
校企一体化建设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在基地或企业挂职,全程参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咨询等;学校聘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实施高水平教师、技师、匠师锻造工程,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创新实施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并行与转换的“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建设由行业匠师、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能教学、能实践、能育人的“三元双师”师资队伍,实施全员导师制,教学促行政、技能促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实践、 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水平与能力。
实施节点式、过程性教育教学评价,推行无纸化成绩考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出题和评价,以技能鉴定、考证、竞赛获奖、答辩、报告、作品、先进事迹、创新创业等取代笔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以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导向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1)以企业需求和学生成才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契合实际。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教学内容, 以企业生产环境、操作系统为载体进行系统化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精准对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内容迭代更新、实用便携。课程内容项目化,由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学生组成了专业技术团队,广泛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开发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新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将技术服务项目“物化”为:专业课程与“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以此推进项目化教学和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同时,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实行量身定做、项目分解、分层教学、各尽其才的育人方法,为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多岗位、多渠道、多层面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软件与企业实操软件同步,使学生上课即上岗。运用与企业同步的运输管理平台授课,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从教学效果看,利用企业实操软件授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是否真正参与办学、学校办学是否真正服务企业。校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命运共同体,需求导向、一体化育人是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创新与实践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办学体制机制和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依托企业学院,充分整合校企教育教学资源,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以课程为抓手,需求导向,校企一体化精准育人,切实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实现企业真正参与办学,办学真正服务企业。
(2)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创新。制定企业学院“12335”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领导、校企管理干部AB角和“九共同”工作机制,发挥企业办学主观能动性,校企一体化育人,精准服务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针对企业岗位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和学员职业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一企一案),组建课程包、服务包、师资包,课程对接岗位,职前衔接职后,学习融合工作。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行业技能证书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形成 “知识+能力+素质”节点式过程性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服务学员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
(3)专业协同、资源共享。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强技能”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思路,引企入校、校企一体,整合各专业实训、师资、课程等资源,统筹安排、任务驱动,构建多专业融合的实训体系。联动“政行校企”四方资源,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协同参与实训资源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打破专业间藩篱,建立专业群内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上教学资源,增加信息化教学条件,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4)人才共育、师资互聘。校企一体化建设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在基地或企业挂职,全程参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咨询等;学校聘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实施高水平教师、技师、匠师锻造工程,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创新实施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并行与转换的“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建设由行业匠师、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能教学、能实践、能育人的“三元双师”师资队伍,实施全员导师制,教学促行政、技能促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水平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