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摘 要:中國民族民间舞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历程当中,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体结晶,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特征。在学前舞蹈教育当中,适当地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应用,不但可以使幼儿在艺术气质与自身能力上得到提升,同时还可积极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与成长。本文在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征的基础上,对学前舞蹈教学中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现状和应对问题的具体措施开展分析,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面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运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2
民族民间舞本质上是以情感的阐扬、民众娱乐活动等方面为基础,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并发展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所在,在儿童时期进行舞蹈学习,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与熏陶,培养孩子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可在幼儿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在幼儿时期,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这个时候进行舞蹈学习,它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增加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增强身体免疫力,还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所以,在学前舞蹈教育环节中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熏陶幼儿的民族民间舞艺术修养,而且在幼儿学前舞蹈教育发展与改革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
一、学前舞蹈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不够重视
目前,学前舞蹈教授人员在教学活动上,并没有真正的领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所在,造成了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地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元素与传统舞蹈课程相融合。社会上许多舞蹈教育机构只是把一般的舞蹈课程作为主要内容,比如塑造身体形态和学习舞蹈技巧等方面。这样一来,幼儿家长会认为只要训练到孩子的身体柔韧性,会跳几个简单的小舞蹈就行。教学体系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学前舞蹈教育工作的任务量,但幼儿会因此无法正确得理解舞蹈艺术地精髓与内涵所在,还可能因训练的枯燥会从小丧失对舞蹈的兴趣,最终影响的是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2]。
(二)在学前舞蹈教学中,建立一种幼儿美学意识
人在幼儿时期思维敏感,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成人期的整体思维认知。现阶段一部分舞蹈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舞蹈基础训练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融合的教育,存在着认识偏差,以至于没有在舞蹈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浪费,让儿童在学习舞蹈时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无法领会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精神与内涵。
(三)学前舞蹈教育教学目标层次不一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这使得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各个民族的发展状态不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水平不一,这就造成了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目标层次不一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各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流传历史进行有效讲述。长此以往,由于幼儿对传统舞蹈文化极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在舞蹈学习或表演过程中难以融入自己的理解,会影响到教师的实际舞蹈教学效果;另外,幼儿在舞蹈表演时,无法通过自己的舞蹈动作来传递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艺术特征,导致舞蹈动作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质[3]。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方式
(一)在舞蹈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确立特色目标
1.为适应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与学习的发展要求,建立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目前学前舞蹈教学条件为基础,在每学期的舞蹈教学任务中加入幼儿舞蹈知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即兴舞蹈等训练。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幼儿对舞蹈动作美的领悟及掌握规范动作的要领,另一方面加强幼儿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认知与掌握,在教学内容与目标上重视实用性,注重传统文化熏陶与舞蹈技术动作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以此来提升效果[4]。
2.制定清晰的课程培养方向,会对教学整体进程和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舞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作为舞蹈教学的核心,通过提炼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律特征对幼儿的舞蹈能力进行分析,让孩子们不但认知传统舞蹈元素,初步掌握不同民族舞蹈动作的特点,并且能在实际舞蹈动作训练中,通过不断地模仿来加深理解与掌握。教师在学前舞蹈教育中应力求实现舞蹈专业技巧训练与传统文化审美相统一,使得幼儿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与实践效果相统一。
(二)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提升舞蹈的实用性
创新学前舞蹈教学中主要分为理念、环节以及方式的创新这三方面内容。
1.首先是要求舞蹈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幼儿舞蹈教学环节中融入更多“开放式”理念,即在舞蹈课程中融入舞蹈心理和舞蹈文化等教学内容,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舞蹈价值观,激发幼儿开放式舞蹈思维并对舞蹈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而并不总是感觉到舞蹈动作训练所带来的疼痛无限、枯燥无味,为幼儿今后深入掌握不同的舞蹈动作做足准备。在“开放式”教学中,还可融入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涉及的乐器、道具等相关的内容,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朝鲜族的长鼓、藏族的哈达、东北秧歌的手绢等等,这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同时,感受到舞蹈学习所带来的新奇与快乐,这对于幼儿阶段的舞蹈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2.其次是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进行大胆创新。(1)开展兴趣教学。把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儿童舞蹈音乐或民族民间舞蹈视频赏析内容加入相关课程教学的环节中,这可极大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可自然地引出舞蹈教学内容,使得孩子们对传统舞蹈学习充满兴趣,寓教于乐,在充满欢愉的氛围中尽情地学习舞蹈动作要领。(2)增加师生互动。舞蹈教师在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比如说师生角色扮演,通过穿着民族服装来表演舞蹈等,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舞蹈学习效率。
3.最后是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学习舞蹈动作元素可以借助电子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播放舞蹈视频,让孩子们感觉到民族舞蹈的律动与美好。幼儿简单模仿视频动作,对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有一个初步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说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等舞蹈动作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幼儿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合理地简化改编,再配上儿童欢快地音乐,来提升教学效果[5]。
(三)增加幼儿的舞蹈表演机会
在学习舞蹈时,每一个孩子对舞蹈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那些性格外向、舞蹈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上也是这样。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多开创一些社会上的舞蹈实践机会,不管是公益性的,比如说,去养老院、儿童村为老人和孩子们表演,还是参加各类的舞蹈比赛,在比赛中,孩子会遇到不同的竞争对手,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种锻炼,而每一次成功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喜悦,带来更强的自信心。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心理素質,在一次次肯定批评中,得到锤炼,经历越多,内心才会越发强大;而且使得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通过演出或比赛,增进了解和交流,吸取其他演员或对手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为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大大提升了幼儿学习舞蹈的效果[6]。
三、结束语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但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流行舞蹈或外来舞蹈,这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极为不利,学前教育中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对于舞蹈体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前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的年纪较小,脑力和心智尚未成熟,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是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而是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品格。所以,在学前舞蹈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成分时,教师应根据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并参考以上提出的教学建议,达到舞蹈艺术文化与舞蹈动作技巧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学前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刍议[J].教育界,2016(28):173.
[2]蒋丽娜.传统民族舞蹈元素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2017(01):114.
[3]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1):180-182.
[4]王晓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初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2):100-101.
[5]杜涓.学前教育專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4(10):183-184+189.
[6]梁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