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受骗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2020-10-09 11:13陈坤钰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

陈坤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受骗;心理辅导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持续多发高发,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因其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甄别能力弱[1]等多方面原因成为网络诈骗的高危群体,诈骗金额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而遭遇网络诈骗的学生,在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表现为无法保证日常生活花销、内心愧疚后悔、自我认知受损、亲子关系紧张等。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受骗问题,对受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极其重要。

案例描述

晓章(化名),19岁女生,目前读大学二年级。

晓章为家中独女,父亲性格强势,有些专断独行,不太听取别人意见,晓章觉得难以与父亲沟通。与母亲关系较亲近,但是母亲曾患重病,目前仍在服药治疗。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晓章性格内向,与室友、同班同学交流较少,没有亲近的朋友,较少参与集体活动。

晓章在同校一位师姐介绍下,陷入兼职诈骗,缴纳700元会费之后钱财石沉大海,还被要求不断拉人“入局”。此时晓章意识到是诈骗,但索回会费无果,联系师姐也毫无回应。她一方面懊恼于自己太过轻信师姐和自己的愚蠢,另一方面心生内疚,觉得父母的辛苦赚来的钱就这么白白被骗走了。

因此,暑假在家期间,当她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可以轻松赚钱的兼职时便立马联系对方。随后她接到对方电话,并在对方指示下一步步在网络贷款平台注册、贷款。直到她收到短信提醒她共借款接近两万元时,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被网络诈骗了。

晓章既不想父母担心,也害怕受到父母责备,所以一直瞒着父母。虽然她报了警,但是警察表示很难追回钱款,而她也确确实实在网贷平台贷了款,有还款义务。事情一直拖到十月中旬,网贷公司要求她在三天内回复还款方式,如不希望计算利息则必须一周内还清贷款。晓章非常痛苦无措,情绪濒临失控,故寻求老师帮助。

案例分析

晓章原生家庭中的气氛并不是平等自由的,家庭成员之间争吵较多,而且强势的父亲总是倾向于对她作评价,要求她听话规矩。她很难在家庭中体验到自由的交流与沟通,也无法坦然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当她遇到困难,或者说当自己犯了错,她选择向家人隐瞒,因为她不相信父母能够平和地接纳和包容犯错的她。

晓章不仅无法从家庭里获得足够的支持,甚至在朋友中也得不到支持。家庭环境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敏感脆弱、不善于沟通的性格。这进一步使得她较少与同学来往,没有知心朋友。因此面对兼职的“诱惑”时她没有朋友可以咨询商量,第一次发现自己被骗时也没有朋友可以求助与倾诉。她内心的懊恼、后悔、内疚、难过等负面情绪一直无法宣泄,这导致她在第二个骗局中又上当了。

据晓章本人说,在网络受骗的过程中,她在接到对方的电话以及一系列的指示时,内心隐隐觉得这是个骗局,但自己就是 “不信邪”,她觉得自己不可能两次被骗。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好骗、不是那么愚蠢的,她选择一路遵从指示操作下去。这其实是晓章内心的自卑在作祟。她一直对自己第一次受骗耿耿于怀,无法相信自己竟然那么容易上当,她迫切需要一次成功的求职经历来证明自己,来消除受骗给她带来的挫折感和自我否定感。

她心里还有对于父母的深深的愧疚。因为家境普通,母亲患病,所以她对于被骗财这一事件的情感反应更加强烈,她更加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事情。然而,两万块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确实是无法独立承担的数目。现实的困难,内心的自卑,社会支持的缺失,加上愧疚等各种情绪,诸多方面共同作用,最终引起了她情绪的爆发。

解決措施

稳定学生情绪,了解事情始末。晓章情绪濒临崩溃,状态极不稳定。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耐心倾听与充分共情,慢慢帮助她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并设身处地理解她的处境,从而一步步稳定她的情绪。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导她把遭遇网络诈骗的起因经过仔细讲清楚,以利于解决问题。

分析当前情况,初步联系家长。了解清楚问题后,向晓章分析当前情况,偿还贷款是她必须承担的义务,而两万块是她无法独立解决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向父母坦白事实,求取父母的原谅与支持。晓章表示同意。由于晓章怯于向父母开口,因此在她在场情况下,辅导员给她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简要讲述了事情起因经过,向父母强调晓章现在的情绪状态,希望家长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父母非常关心晓章的情况,也非常想要尽快解决问题,因此承诺第二天赶到学校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协调亲子沟通,确定解决方案。在辅导员的陪伴下,晓章开始向父母讲述事情始末。但是,父亲显得有些急躁、甚至还禁不住责怪晓章大意糊涂;而晓章的情绪波动仍然较大,还跟父亲起了语言冲突,双方的沟通不太顺畅。因此辅导员担任起一个协调者的角色,缓和气氛,建议家长先耐心听完,并帮助晓章理清思路,慢慢讲清经过;也鼓励她讲出内心对解决还款问题的态度和想法。父母对于晓章想要一次性还清的想法表示认同,并说已经向亲友借到钱,能够马上还款,让晓章放心。

寻求专业帮助,助力健康发展。针对晓章性格敏感、情绪易失控、社会交往过少的问题,在征得晓章同意的前提下,辅导员把晓章介绍到学校心理中心,接受专业心理老师的心理咨询,从而进一步完善性格,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辅导员定期向心理中心了解晓章的进展,与晓章谈心谈话。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晓章的情况。

联合学生干部,拓宽学生圈子。与班长、舍长等学生干部沟通晓章的情况,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主动亲近、有意“拉拢”,将晓章逐渐带入到集体活动中,促进晓章融入宿舍集体 、班集体,拓宽学生的交往圈子,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案例启示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学校、学院层面应加强安全教育,加强防骗宣传,通过邀请专家进校园宣讲、分发网络诈骗科普知识手册、举办网络防骗知识竞赛、开设防骗课程[2]等各种手段,多方位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切实提升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的能力水平。

丰富兼职渠道,提供可靠兼职信息。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想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认识了解社会等原因,会在空余时间应聘兼职实习。学校可创办专门的勤工助学组织,充分创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需求,有效整合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实习和兼职,从而有效保障学生实习兼职的安全性。

发挥朋辈作用,培养朋辈辅导能力。晓章长期独来独往,很少与室友、同学交往,本身就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对象。但一直以来,不仅没有学生干部向辅导员反映晓章的情况,连开学后晓章的情绪异常也没被同学发觉,这说明学生干部对于心理问题的觉察、识别能力太差,无法较敏感地觉察出同学身上的异常。

学生彼此之间长时间相处,近距离接触,最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异常的就是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仿、成长背景相似,朋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同龄人,他们沟通方便,更容易在心理问题上引发共鸣[3]。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朋辈作用,设立专门的心理干部,并对心理干部以及舍长、班长等主要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应用性强的心理培训,着重培训学生对心理异常的识别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建立有效的层级汇报制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情况,及时处理。

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而学生在受骗之后很容易陷入严重的消极情绪,在心理层面经历危机。要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重新树立信心,走出心理困境,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沟通合作,发挥朋辈作用,寻求专业力量,为受骗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获得健康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睿佳.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中高校学生被骗情况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09):64-65.

[2]陈俊锋.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J].科技风,2020(11):228.

[3]吕利敏.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3):127-128.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