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辉
关键词:王维;武威情结
唐朝时期的武威,是西部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鉴于其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唐王朝于公元711年在凉州设置了河西节度使,布驻重兵,用以抵挡吐蕃。大诗人王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公元737年出使河西,并驻足武威一年多,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字里行间漾溢着诗人对武威的深厚感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今存诗412首。734 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献诗《上张令公》《献始公》二首,受张九龄荐引,拜官右拾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三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这是唐王朝对吐蕃的一次重大胜利,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大喜,命时任右拾遗的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以宣扬朝廷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这年夏天,三十七岁的王维带着唐玄宗诏令出使河西,一边察访军情,安抚百姓,一边犒劳对吐蕃作战有功的将卒。对于王维而言,这次受命出塞,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而这一次出使,使王维与武威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王维第一次出使边塞,在赴边途中,他深为边塞的美丽风光所惊叹,写下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达河西节度使驻地武威后,王维受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热情接待。他在听取崔希逸等将士述说大败吐蕃的经过后,深为边关将士的英勇善战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欣然写下《出塞作》一诗,对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机智勇敢给与高度评价,把他比作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诗云:“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王维出色的才学,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希望王维留在武威,担任河西节度判官。王维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回到朝廷,又会受到一些官员的排挤打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河西紧张的边塞军旅生活却让他感到进入另一个天地,正好可以派遣心中的郁闷,体验边关军民的生活,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正是由于崔希逸的赏识与挽留,王维决定暂时留在河西,遂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辟为幕府节度判官。就这样,王维留在了武威。从737年夏到738年秋,王维在武威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王维与武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
走入人生低谷的王维,他把目光投向凉州民间,在凉州民俗风情的滋养中而创作出了一首首边塞诗。王维在河西任职期间,每当公务闲暇之余,便常常出凉州城到郊外游览,一边考察民情,熟悉风俗,一边以凉州民俗为题材,创作诗歌。且看他写的《凉州郊外游望》一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这是一首描写武威农村田家赛神活动的诗,一个村庄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赛田神活动,仪式伴有音乐和舞蹈,使赛神活动更加热闹。此诗恰如一幅乡村风俗图,展示出一千多年前武威农村人文景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情调。再看他写下的《凉州赛神》一诗:“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王维军旅生活的一个侧面,诗中既写了紧张的戍边生活,又描述了热闹而隆重的武威民俗。边塞军民通过赛越骑神,作为一种庆祝胜利和鼓舞士气的举动,让人们全面见证了唐代武威的风貌。
自然,身处武威的王维也免不了思念家乡。737年秋天,王维的好友崔三从北庭都护府回山东诸城探望双亲,路过武威时,见到了王维。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相见,不免愁绪共生。分别之时,王维写下《送崔三往密州觐省》一诗赠别,诗云:“南陌去悠悠,东郊不少留。同怀扇枕恋,独念倚门愁。路绕天山雪,家临海树秋。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洲。”流露出自己远在边塞的无限乡愁。
作为幕府节度判官,王维很多时候还要到河西节度使管辖的各地去处理公务,在此期间也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歌。如他写的《从军行》一诗:“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王维的这首诗,写了军队出征时的悲壮、赴敌时的无畏、鏖战时的激烈和凯旋时奋发的情景,着力渲染了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在《陇西行》中,王维写道:“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也反映出诗人在河西节度使幕府期间,这样的场面已经历过多次,已适应了边塞军旅生活。
但身处边塞,出使河西各地,王维有时不免心生感慨,如《陇头吟》一诗:“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也写出了自己的辛酸苦辣与悲怆郁愤。
738年五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改任河南尹。崔希逸对王维来说有知遇之恩,得知崔希逸要离开,王维心情极为怅然与低落,他在送别崔希逸之际,写下了《双黄鹄歌送别》一诗,流露出对崔希逸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曰:“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几往返兮极浦,尚裴回兮落晖。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
崔希逸到河南后,因常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崔希逸去世后,王维心情更加低落。738年夏,王维的一位从弟要回家乡,王维在武威灵云池设宴送别。武威古灵云池,又名灵渊池,史称后凉吕光尝宴群臣于此,大约在今武威大云寺、海子巷一带,因年代久远,又兼武威地下水位下降,现早已不存。别宴之上,王维写下了《灵云池送从弟》一诗:“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鶺鴒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表达了他渴望回归的意愿。
738年秋,王维的同僚岐州源长史要回故里,二人当初同在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做事,可如今崔希逸已经死于河南任上,两人执手分别,心中充满无限悲凉。王维在《送岐州源长史归》诗中写道:“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当初,王维一心要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随着崔希逸的调离与去世,王维深感孤独无助,觉得继续留在武威已无必要,归意遂决。
738年秋,三十八岁的王维离开了生活了一年多的武威,回到长安,仍任监察御史职。此后,他再也没有来过武威。
安史之乱前的755年,王维已经五十五岁了。这时,恰好他的两位好友张判官、宇文三要到河西节度使出使、任职,又重新勾起了他对武威的回忆。王维与友人举杯相别,赠诗相送,他在《送张判官赴河西》一诗中写道:“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又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诗中说:“横吹杂繁笳,边风卷塞沙。还闻田司马,更逐李轻车。蒲类成秦地,莎车属汉家。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既写出了对友人赴边的祝福,同时,借描写边塞的风光,字里行间展露出自己对武威的深铭肺腑之情。
武威,在王维的经历中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塞经历,是他被排挤出朝廷后的第一个情感驿站,也是他正当壮年,积极追求功名却遭遇挫折的时期,为他以后的处世心态与创作基调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身处何方,武威,永远是王维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張清华.王维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9月版。
[2]刘昫.旧唐书·王维传谱[M]中华书局点校本,2010年版。
[3].王维诗集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