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之路径探索

2020-10-09 10:05肖伟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学路径课程思政

肖伟

摘 要:根据当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来说,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让艺术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崇高情感;要广泛开设通识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学的“大思政”系列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2

一、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开展,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艺术生

(一)加强综合素质修养,以“教学技巧”促进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广泛,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自己专业的专家,同时还必须是个杂家,教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丰富知识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用新知识新思想与学生沟通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不断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加以补充和更新,做到社会热点和理论热点第一时间进课堂。由于热点问题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广受学生关注,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用热点导入教学,能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互动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学生是教学主体,“90后”“0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说教。要改变传统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而又不感到枯燥。[1]

二、充分挖掘专业学习中的“思政元素”,努力打造面向专业课的 “课程思政”

(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要围绕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理念,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认识世界、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全面、发展地看待事物,形成正确的善恶行为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努力打造面向专业课的 “课程思政”

为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音乐学院专门发布了《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尽快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努力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让艺术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崇高情感。近年来,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尝试将昆曲引进课堂,邀请湖南昆剧团的艺术家走上讲坛,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们讲授湘昆的历史、传承和艺术特色,教唱湘昆经典曲目和折子戏,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这個具有600年历史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的唱腔之美、音乐之美、文辞之美和意韵之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养分,厚植自己的艺术根基。

2.挖掘革命红色文化,坚定音乐专业学生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郴州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领导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深情讲述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郴州市汝城县的沙洲村。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舞蹈节目《半条被子》,该节目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金奖。特别是2019年底,湘南学院音乐学院举办的“党课音乐会”作为课程思政的延伸,因其鲜明的主题和内涵,吸引了全校众多师生的参与,并赢得广泛欢迎和认可。与一般音乐会不同的是,此次音乐会将“文化自信”贯穿始终,在每一个篇章、每一个曲段结束后,都辅以专业的讲解,剖析音乐背后的故事,解读音乐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让音乐既有滋味又有营养。[2]

3.广泛开设通识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学的“大思政”系列课程。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湘南学院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创新素质培育》《戏曲鉴赏》《国粹九讲》等10余门课程。同时,借助在线教育等慕课平台,为学生开设了“美育与文化自信”“哲学与人生”“懂中国”“懂世界”等系列思政类选修课程。这些有力的举措,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增进了学生对自身、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刻了解,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

三、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坚持了四年的特色义务支教项目“音乐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服务没有音乐课的田家湾小学为主,点燃山区孩子的音乐梦想

苏仙区田家湾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由于没有专业音乐教师,多年来学校的孩子们一直没有上过音乐课。湘南学院音乐学院的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派老师和学生到田家湾小学支教。从2016年开始,音乐学院在学生中公开征招志愿者。学生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支教活动。四年来,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每周三下午自费来到田家湾小学,为孩子们开设音乐课,将音符、节奏、乐感带入他们的课堂,共同领略音乐之美, 对孩子们来说,音乐学院师生们的支教活动点燃了山区孩子的音乐梦想,使艺术类课程不再形同虚设 。 课堂内容生动活泼,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音乐舞蹈组成的小晚会也成为当地的乡村老百姓 关注的焦点,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对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参加爱心支教活动,是满足教育脱贫需要,充分施展作为艺术生的专业特长服务山区孩子的爱心之举。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在爱心支教活动中使自己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教育扶贫,有力地提升了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帮助贫困群体快速脱贫致富,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山区。教育脱贫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滋润贫困地区,使更多的山区孩子都能感受公平的教育,同时也增强了贫困地区人员的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田家湾爱心支教活动,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依托于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磨炼了意志,让他们提前进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同时也给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爱,让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传播爱心,让爱充满社会,让更多的人走进爱心义务支教中去,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活动也让大学生们更好地领悟了音乐的真谛,从中感受到音乐美、鉴赏美、创造美,通过此项目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8年度湘南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田家湾第二课堂爱心支教项目以志愿服务内容的独特性、坚持时间的长久性、对同学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以及对乡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支持等特点,荣获此次大赛“十佳服务项目”的荣誉称号。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来说,在高度重视思政课程改革的同时,要牢牢扭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要健全完善全员育人格局,全体教师都要发挥教书和育人的作用,按照“多向锻造”的要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具有“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人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缪劲翔,杨娜,胡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北京教育(德育),2013(06):7-9.

[2]黄琴.高校优秀思政教师的自我塑造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1):13.

[3]曾春妹 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J].文教资料, 2019,822(12):158+187-188.

猜你喜欢
音乐专业教学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