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洋
摘 要:形体动作应深埋于演员对角色的正确认知与自我真实体验上,确保外在的行为动作更具有情感属性,以及感染力、人物活力。作为人内心体验的外化展现,形体动作的产生与人所生长的环境、性格、意识形态等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针对演员形体表现力训练方法的制定,应确保符合人们常规化的生活特征。因此,相关人员需注重强化演员的洞察力、引导演员学会在规定情境下提升形体表现力、基于肢体语言重塑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关键词:演员;形体表现力;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9-00-02
不论是表演创作,还是表演训练,都不是纸上的言辞,而是排练场上的存在。靠冷静、理智甚至于智慧阅读,对表演是毫无实效可言的。表演靠的是热爱、欲望与实践。表演的欲望是练习课程的前提,它应是一种学员出于热爱、责任的“自律”行为。一种内在的迫切需要程度决定了练习的力度与持久性。训练的态度决定训练的意义与质量。[1]
形体动作,更有助于演员展现角色情感与性格特征。因此,需针对演员形体表现力的提升,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既要满足目前的表演艺术教学要求,还需符合学习者的个人特质与学习需求。在具体形成可行性训练方案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演员形体表现力建立正确的认知。由此,能够从角色设定、内心体验等方面着手,科学设计训练方法。使演员的形体表现力获得真正提升,令他们未来成为优秀的表演工作者。
一、演员形体表现力的根本认知
(一)形体动作更利于演员立体化诠释角色
演员在诠释剧作人物的过程中,需在前期进行精准的角色定位。既要正确的展现作品的核心内涵,所创作的角色需与剧作题材风格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剧本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结构等,需通过角色的行为、语言等进行剧情的推进。演员在结合以上关键要素设定角色行为动作时,需考虑到剧情本身对其思想、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形态动作不仅是剧作人物角色的内心隐喻,更是立体化、全方位诠释角色的关键要素。因此,相关人员需认识到形体动作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演员精准刻画角色的意义。能够引导演员将台词、形体动作进行科学的融合,促使他们刻画出更加动人的角色。即运用步态、表情、四肢动作等形体手段,引导演员将角色情感诱发出来。由此,切实发挥形体动作的优势与作用,全面提高演员综合表演能力。
(二)形体表现力有助于增强演员内心体验
作为优秀的演员,在参与到具体的表演工作中时,需将人物的灵魂思想、形体动作进行完美的融合与展现。而在具体诠释剧作角色时,倘若不具备一定的内心体验,势必会大大降低表演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形体动作可帮助演员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有效训练演员的形体表现力,令他们更好的表达与演绎剧作角色。而在具体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形体表现力更利于增强演员的内心体验。由此,人物心理活动教学与形体训练进行科学的融合。确保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全面提升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当然,在具体设计训练方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帮助演员树立了正确的表演理念。在对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2]
二、演员形体表现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分析
(一)注重强化演员的洞察力
若想切实强化演员的形体表现力,需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力。因此,负责培训演员的教育工作者,需注重培养演员的洞察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与训练,需引导演员能够深入到最常规化的生活中。指导演员对各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圈层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仔细观察,了解不同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产生具体行为背后的相关要素。演员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人物,能够更加准确的体会人的内心世界。当演员能将现实语境下人所形成的思想、展现出的行为带入到表演后,更利于他们提升形体表现力。而基于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专业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演员的洞察力、观察力。当然,基于这样的方式,对演员的形体表现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洞察力的培养属于基础性的教学。但也是演员提升形体变现力的关键,甚至会对他们的未来职业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演员的洞察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所观察到的信息融入形体表演中。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创作,真正彰显“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根本内涵。由此,使演员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使他们能够体会到不同人群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当其洞察力培养到一定程度后,不仅可使演员获得良好的表演习惯,还可使他们精准的利用形体动作展现剧作人物的性格特征。确保演员所刻画的人物更接近生活、更加生动、立体,而不再依靠想象力苍白的利用肢体表现人物。基于此,可从根本上提升演员的形体表现力,促使其更富有生活内涵、艺术美感,令他们展现高超的表演艺术造诣。[3]
(二)引导演员学会在规定情境下提升形体表现力
演员形体表现力训练,应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具有层次性、计划性的教学,使演员的形体表现力获得循序渐进的训练。即教师可引导演员在规定情境下体验刻画角色的心境,令他们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强化其信念感。当演员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进入角色时,他们的形体动作才能自然、真实。因此,教师可设计不用的教学情境,对演员进行不同侧重的肢体训练。例如,针对演员表达悲伤的情感时,既要鼓励他们正确的表达台词,还需学会利用面部表情、四肢等进行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引导演员了解流泪并不是表达悲伤情感的唯一艺术手段。甚至可以说,眼泪可能并不是表达悲伤情绪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基于这样的训练理念,教师可设计不同的规定情境进行训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演员以无泪表演、含泪表演、流泪表演等不同方式,并配以具有层次感的动作诠释悲伤的情绪。并将不同的表演过程进行录制,使学生在反复的品位与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形体表现力的魅力与显著的艺术表达效果。以此類推,教师基于规定情境对学生的形体表现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势必需逐渐培养与强化其下意识的反应能力。教师需利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演员的表演思维进行拓展,在追求表演细节的基础上,令他们能够学会在短时间内准备的表达人物的内心。因此,教师可在规定情境教学中巧妙的融合不用的音乐,要求学生在听到欢快、低沉、动感等不同旋律时,能够快速、正确的做出形体反应。基于这样的反复、科学的训练,可大力提升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并确保演员的肢体动作与内心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全面的融合,真正做到内外一致,使演员的形体表现力、表演技能、创作能力等都可获得真正的提升。
(三)基于肢体语言重塑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关于演员形体表现力的重塑,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他们的角色创作力。在实际制定形态表现力训练方法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优势与作用。教育工作者需对世界范围内的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融入,真正做到博采众长,令所训练的演员的艺术视域、知识层次、表演能力等获得丰富与拓展。教师在对演员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后,可将我国古典戏剧、越剧、话剧、西方歌剧、音乐剧等融入训练方案中。使演员在了解更多鲜明的艺术表演方式后,令他们对形体表现力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同时,教师可将舞蹈、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渗透到形体训练的各个流程中。基于不同艺术领域的形态技能的学习,不断丰富演员的创造肌体。而在以肢体语言教学为参照,丰富演员形态训练手段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认识到身体使人内心表达的隐喻。肢体语言作为表现角色情绪、态度的特殊化的语言,更能够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缺少肢体语言单一的借助台词的表达,会大大降低演员形体表现力。因此,教师需通过对演员肢体语言的有效训练,令他们能够夯实专业基本功。基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引导演员学会利用细节表达角色的不同情感、性格特征等。而教师无论是利用民间舞蹈的形体动作,还是古典戏曲强化肢体语言教学力度时,都需从最基础的动作进行训练。并引导演员懂得利用恰到好处的动作表现剧作的内涵、人物的灵魂。当然,教师基于肢体语言重塑演员形体表现力的过程中,需指导他们学会利用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将动作、情感、思想三个核心要素,科学的融入不同的戏剧表演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于演员形态表现力训练方法的创新与优化,相关人员需从演员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形体训练作为表演教学的组成部分,不仅会对学生提高形体表现力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更会对他们刻画剧作人物的效果、艺术生涯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使演员基于良好的形体表现力丰厚的刻画角色。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训练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刘树春.戏剧表演专业形体教学探索——试谈职艺术院校戏剧表演專业形体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7(14):189-190+204.
[3]庄虔华.论戏剧演员外部形体动作表现力的建构[J].齐鲁艺苑,2016(06):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