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珠
摘 要:绘本创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结关系,创作者的构想通过阅读者得到体现,阅读者的体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诸多联结中生动的细节、叙事的温度、社会导向、文化传承以及心境的锤炼尤其需要关注。
关键词:绘本;创作;阅读;亲子共生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绘本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20世纪七十年代传入台湾,之后大陆绘本创作的热潮逐渐兴起,而绘本阅读,正逐渐成为亲子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和其他的图书相比,绘本的图片多,文字少,更加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当儿童翻开了他们的第一个绘本,他们通往世界的旅程也将就此开始,而作为伴读人的父母亦从中受益良多。好的绘本创作,需要关照亲子共生,需要关注创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结。
一、生动的细节
儿童天生就是出色的观察者!对于儿童的大脑,图像认知先于文字认知,而细节认知又先于大局认知。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画面中的细节,这些细节甚至成人也未必能第一时间观察到,而孩子却可以一眼捕捉,这个特点,为绘本的整体把握提供了一双艺术翅膀,凭借这双翅膀,儿童可以大胆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有趣的细节,经得起读者反复的玩味和推敲,绘本中的每一页,哪怕是前后环衬都是经过创作者不断斟酌不断完善设计最终才确定出来的,可以说绘本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创作者所能做到的最精密也最巧妙的安排。而这也是绘本阅读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在韩国绘本《等妈妈》中,小男孩从早等到晚,天渐渐灰暗,漫天飞雪,人们不禁替小男孩担心,到底能不能等到妈妈,妈妈去了哪里!显然,书中正文并没有交代,反而在后环衬中读者会找到答案——在细密如织的大雪中,隐藏于千家万户中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对一大一小可爱的背影,大的紧紧牵着小的一只手,小的另一只手里紧紧攥着一根棒棒糖,那是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回家吃饭的熟悉的画面……你看,如果读者不能发现这样的细节,也许要难过好久呢。[1]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好的绘本,每一幅画面都有它丰富的内涵,画面与画面之间有机联系,构成合理的细节描述,满足儿童的阅读习惯,由于绘本多图少字,甚至是没有文字,很容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再以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星期二》为例,画面中前后几次出现的猫和狗,都是画家有意为之——它们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对故事的主题的揭示起到不同凡响的推动作用。对于动物们来说,生活的乐趣就是遵从内心,想做就做,想飞就飞,管你是青蛙还是猪!下一个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宠物猫宠物狗。绘本中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为儿童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儿童正是通过敏锐的观察,从而发现这些有趣的线索,再根据生活经验对故事进行联想,实现对绘本的个性化解读。[2]
没有文字给图片定性,也没有像生活经验丰富的成年人一样的思维定式般的判断,仅仅依靠色调考究,幽默有趣的图片展开想象,反而可以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为儿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这既锻炼了儿童观察细节的能力,又锻炼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叙事的温度
绘本是温暖的,就像是一篇童话故事,文字和图画都被赋予了灵魂。绘本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与创作者的情感高度统一,绘本里所描绘的一切亲情和友情都应该向儿童传递世间的真善美。即便是那些敏感题材,如单亲家庭题材、死亡题材,也应该把握好叙述角度,既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同层面,让孩子跟着绘本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又要在温暖的情感体验基础之上潜移默化的导入社会正向发展能力。以亲人的离世为例,我们每一个人终将死去,成人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归宿,但那些遭遇这种重大生活变故的孩子却极容易发生情感挫折,因此对死亡的正向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之所以在亲人故去之后产生难以释怀的遗憾之情,多数源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告别。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带领读者来了一趟心灵慰藉之旅。
因为有一件事没有做,所以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爷爷无法去天堂,只能化成一只幽灵。可是,到底是哪件事没有做呢?小孙子艾斯本和幽灵爷爷一起认真而努力的回忆他们度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他们终于想到,原来他们没有彼此好好说“再见”。当郑重地道别之后,爷爷去了天堂,了无牵挂,而小孙子艾斯本则安静地上床睡觉,准备明天上幼儿园。逝去的伤痛化为深深的怀念,生活恢复了平静,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带给人们来自心灵上的疗愈,化解遗憾,赋予能量,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绘本教给读者如何有勇气正确地理解“死亡”,坦然地接納分离。这种疗愈,带着温暖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孩子,伴读者亦会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可以说,温暖的绘本让孩子从故事里明白了如何去爱人,如何表达爱,如何去成长,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方式才是春风化雨,真正的教育孩子、启发心灵。虽然绘本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儿童,被称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但事实上,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童年,童年造成的缺憾会影响人的一生,伴读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好的绘本充满了人情味,使人温暖,表达了人类的共同诉求与关怀,是健全儿童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正向的社会导向
英国教育部部长布朗奇曾说,每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的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对于孩子来说,绘本阅读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对于创作者来说绘本内容里的所展现的优良品德,社会正能量,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对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潜移默化的端正品行,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同时附带的,也能提高孩子们看图写作文的能力,如绘本《盘中餐》《妖怪山》《丑小鸭》《灰姑娘》等等。以中国原创绘本《盘中餐》为例,在这个绘本中,作者讲述了一粒米的生命旅程,孩子们跟随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悟到古老的农耕文化,精致细腻的画面,平淡温情的讲述,使孩子们流连在童年时光;熟悉的味道,记忆中的家园,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启迪;而一粒米的诞生过程,与《悯农》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互印证,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孩子们在欣赏之余,对爱惜粮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创作者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关注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发现,市面上的绘本创作范围不断扩大,它不仅仅满足于低幼孩子的启蒙,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绘本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拓展。例如《洛神赋图》《高山流水》《兰亭序》等等本土繪本,在画面的经营上充分借鉴国画元素,构图考究,设色雅致;其题材同样聚焦传统文化,将美丽的故事传说甚至千年雅集以绘本的形式直观展现;其精神内核更是融合了中国人智慧、善良、勇敢、诚实、幽默等优秀品质,使绘本充满了富有东方特色的瑰丽想象,中国元素的美和力量以一种老少咸宜的方式完美呈现,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开拓了又一条道路。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传统文化,得到了艺术熏陶,同时绘本作为最直观的文化输出,冲破了文字的藩篱,让外国的民众也毫不费力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这种无须借助语言的沟通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绘本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五、心境的锤炼
对于绘本阅读所处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松居直坦言,在我们被看到的图像、信息、知识所环绕的日常生活中,是培养不出感悟深藏于图画书中的,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那种力量的能力。绘本阅读,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对于追求速食文化的快节奏的今天,尤需如此。绘本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好的作品需要匠人精神,精美的画面,巧妙的构思,主题的提炼,这些功夫需要深藏不露;同样,作为读者的孩子,也需要借助绘本所传达的讯息潜心品读。绘本阅读,需要用心对待,尤其是伴读的家长,更应该意识到绘本阅读的受益人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大人自己。绘本阅读会使大人唤醒自己幼儿期的感觉,像是重新回到小时候,以儿童的视角看待事物,从而更加投入的与孩子互动,更加准确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诉求。家长通过伴读,甚至会发现对事情的观点,对事物的印象,对身边人物的态度,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都有了深度思考,父母会放下成见,重新正视自己的内心,看见内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实现个人的再一次成长。所以,对于成人来说,阅读绘本,同样可以放空自己的思想,转变视角,感受童真世界的美好,放低姿态,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产生共同语言,促进亲子间感情,实现自我疗愈。而这就是绘本创作要注重的亲子共生。
打开绘本,我们读的不仅仅是书,读的更是创作者无形赠予我们的瑰宝!开卷有益,于创作,于阅读,都是。
参考文献:
[1]李萍.悦动绘本 快乐读写——与统编教材相整合的低段“绘本读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语文知识,2017(22):11-16.
[2]陈有金.以绘本阅读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学周刊,2017(3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