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0-10-09 10:50罗燕翔
天津教育·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相辅相成有效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

罗燕翔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两者融合,既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又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得益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劳动教育;有效渗透;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036-02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re complementary.Moral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is the purpose of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forming the correct moral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and it can play a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sentiments. Infiltrating labor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element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is conducive to the extension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content, expanding educational channels, enriching educational forms, conducive to shaping students' beautiful souls, and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a gener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ewcomers can als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words】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Effective penetration; Complementary

一、紧扣教材,增强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加强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激发劳动热情。

(一)阅读故事,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劳动的故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他们阅读爱劳动的故事,在阅读故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如:教学《做个开心果》一课时,讓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小狐狸找“开心果”》,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在阅读中明白了劳动能够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从绘本故事,到身边人、名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学生从心底萌生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对劳动萌发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劳动热情。

(二)情景再现,引发思考

情景是激发情感,形成情绪碰撞的重要元素。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以自身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用游戏、制作、实验、故事、表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生活情景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予以再现,引导学生多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如: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播放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生活的视频、音频,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很热烈,明白了要以实际行动感恩、回报父母,劳动意识明显增强。这些儿童感兴趣的直观教学手段,能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情境,真正参与道德学习,保障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三)辩论探究,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要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聚焦现实生活,开展小辩论,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丰富生活智慧,从而实现道德的发展。如:教学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冲突,设计辩论题:“我家都是爸爸妈妈和钟点工做家务,根本不需要我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提升劳动技能

关注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儿童化”,从细节入手,将教育意图隐形化,融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融教育于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乐在其中,使劳动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借助节日,家校合力

教育需要契机,有时需在无痕处着力。道德與法治课中的节日文化内容是劳动教育很好的切入点,让青少年重拾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如: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开展“今日我当家”体验活动,在“当家”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为父母分忧。活动前,印发“我当家”家校联系单,让家长明确学生在家的活动内容:扫地、洗衣、做饭、叠被等,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进行评价,班级一周评比一次,家校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学会了为父母分担忧愁,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二)以身示范,榜样导行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能引起人的内驱力。小学生模仿力和可塑性非常强,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这种无声的示范作用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开展实践,行知结合,体验劳动快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教材里有很多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内容,课堂上让学生来扮演角色,通过表演情景剧,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中,领悟到其中的思想内涵,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如教学《父母多爱我》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上了一天班,他们下班回家做了哪些事,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情景剧进行亲身体验,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体验到父母的忙碌和辛苦,深切地认识到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参与家庭劳动,分担家务,内心油然而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

(二)换位反思,内化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换位反思方式,促成亲身感受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内化为劳动认识。如: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让学生观察学校内外许许多多的工作者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课堂上让学生尝试这些工作岗位:厨师、送水工、消防员等,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三)实践延伸,促进养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就是在实践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使学生形成从小爱劳动、终身会劳动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既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延伸,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又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又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得益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摆正劳动教育的位置,注重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谢凡,陈锁明.赋能·综合·质量:中国小学校长的年度关注[J].中小学管理,2020(01).

[2]汤勇.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5(08).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相辅相成有效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辅相成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让“心”和“心”相通,“情”和“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