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梅
摘 要:美术场馆是进行作品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的重要机构,它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进行艺术展示与学习的空间,还兼具文化宣传、教育与研究的功能。因此,基于美术场馆进行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对受众群体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受众群体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浅析美术场馆艺术教育职能,并对其实践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美术场馆;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教育,它通过教育提升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力,使得人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基于美术场馆进行艺术教育,使得艺术教育变得具有普遍性,有助于提升美术场馆受众群体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受众群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美术场馆的艺术教育职能
(一)美感教育职能
艺术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美感教育是指让我国广大民众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发现和创造,使得我国民众的精神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美术场馆作为进行艺术作品收集、保存、展览的重要场所,其馆内的艺术作品具有对受众群体的审美进行培养的职能,它可以通过健康的艺术作品带领受众群体进行美的发现,让受众群体进行艺术作品观赏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实现美感教育的目的。[1]
(二)素质教育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公民的要求逐步提升,公民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对自己的精神素养进行提升,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美术场馆可以运用其独特的艺术作品资源,对于受众群体进行艺术教育,借助馆内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对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为受众群体进一步提升精神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发展的职能
艺术是随着时代、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创作形式的转变,使得艺术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得到发展,还帮助艺术与当下的时代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促进了艺术的不断发展。美术场馆作为进行艺术作品收藏的重要场所,为当代艺术家及相关艺术爱好者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素材,让当代艺术家及相关艺术爱好者可以通过美术场馆内的艺术作品,收集创作元素,并把这些元素与时代特征进行结合,促进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2]
二、美术场馆艺术教育现状
(一)展览条件限制
艺术作品是美术场馆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受众群体可以通过美术场馆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熏陶与学习,使得受众群体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由于艺术作品大多都是由纸质组成,它们对于收藏和保存条件具有很高的要求,美术藏馆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收集、保存与展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导致部分艺术作品所客观因素影响,不能对受众群体进行展览,导致受众群体在艺术藏馆中进行艺术熏陶和学习时,所接触的艺术范围较窄,具有一定的学习局限性。
(二)艺术专业度高
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都得到了逐步提升。但是,部分人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导致其在美术场馆进行艺术作品欣赏时,不能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真正含义,使得艺术教育失去原有的目的。
(三)教育活动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美术场馆还是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艺术作品展览,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导致展览的效果不高。同时,我国大部分艺术场馆的工作人员专业度和工作能力不高,他们没有认识到美术场馆的教育功能,在进行艺术作品展览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去进行艺术作品的筛选,导致展览的艺术作品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艺术学习需要。长此以往,会降低受众群体对于美术场馆的信赖,不利于美术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美术场馆艺术教育的实践模式
随着时代、科技和受众群体需求的不断变化,美术场馆也应该根据艺术教育的需求,进行实践模式的转变,通过不同的实践模式对馆内的艺术作品进行展览与宣传,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力度和范围。[3]
(一)导览模式
导览模式是最传统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它通过讲授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讲解,帮助美术场馆内的受众者对艺术作品的背景、创作时间、创作含义等方面进行了解,加深了受众者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这种方式虽然帮助受众者进行了艺术作品的全面了解,但是没有为受众者提供进行艺术作品观察与想象的空间,导致受众者的艺术素养提升缓慢。
(二)行为主义模式
行为主义模式是在说教模式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它以说教主义为基础,通过艺术作品周边的环境进行受众者行为的引导,让受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学习需求或性格喜好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选择,它为受众群体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激发受众群体对于艺术作品的参观、学习与研究兴趣。这种实践模式一般是通过美术场馆内的导引、地图、艺术作品介绍等方式,对受众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它对美术场馆内的艺术作品进行详细的分类,为受众群体进行选择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实践模式的运用,需要美术场馆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与工作专业度,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馆内艺术作品的保存与分类展览,使得美术场馆的展览更具特色,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从而提升美术场馆的品牌效应。
(三)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模式是美术场馆进行艺术教育的中心实践模式。它是指受众者在美术场馆内进行艺术作品欣赏与学习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艺术的熏陶与学习,从而提高受众群体的艺术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种实践模式需要美术场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去进行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美术场馆艺术教育活动的完善,使得艺术作品展览的方式更加丰富,拉近了受众群体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艺术作品展览模式的局限性,激发受众群体对于艺术作品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得受众群体可以主动去进行艺术作品的研究与学习,促进了受众群体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帮助受众群体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这种实践教育模式需要美术场馆对管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运用信息基础设施进行馆内艺术作品的信息化数据收集,打破传统艺术作品展览的方式,以信息艺术作品进行展览,不仅打破了艺术作品展览条件的限制,使得受众群体可以通过馆内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艺术创作学习,促进了受众群体的艺术思维与能力发展;还为受众群体留下了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空间,使得受众群体进一步对艺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受众群体美感的提升,使得受众群体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情景教育模式
情景教育模式虽然与建构主义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情景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客观性,建构主义模式强调的是主观性,二者由于强调内容的不同,在进行美术场馆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情景教育模式是指博物馆可以借助馆内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对受众群体进行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群体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博物馆在运用情景教育模式进行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时,要先对馆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大对于馆内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运用健全的基础设施,搭建与艺术作品相符合的情景,通过情景进行艺术作品相关知识的介绍,有助于影响受众群体的情绪,加深受众群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不仅可以对受众群体进行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还可以对受众群体的思想、行为及心理,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促进受众群体创造力与感知力的不断发展。[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借助艺术场馆进行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善;还满足了受众群体对于艺术学习和创作的需求,为受众群体提供了艺术学习和创作的平台,促进了受众群体艺术知识水平、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美术场馆应该认识到自己在艺术教育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借助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相关因素,进行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完善,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升艺术教育的效果,促进受众群体的艺术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魏中银.浅谈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7):160-161.
[2]李颖.论利用美术馆进行美育——以湖北美术馆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03):50-52.
[3]蔣丽.美术馆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究[J].美术大观,2019(01):53-55.
[4]董子瑗.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以地方美术馆为例[J].艺术教育,2019(0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