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视角下外语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10-09 10:28邹丹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邹丹

摘要:“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覆盖的协同教书育人体系。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突出“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英语专业课程为例,介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外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研究了“思政元素”视角下外语专业教学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专业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65-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要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大学英语课程要以思政教育为媒介,在遵循语言类课程授课规律的基础上来传播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以外围视角深思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用自己的专业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1]。

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突出的是語言的工具属性,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知识展开,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等级考试成绩。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会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固化,语言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曾说:“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究其原因,就是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内容缺失。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普遍融入了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知识内容,却忽视了本土文化内容的挖掘与传播。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是西方国家的母语,英语教学内容自然就应该突出西方文化,只有学生用西方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学好和用好英语。这种目的语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但是通过大量的西方文化介绍和风俗研究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过度青睐,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传统文化失语”现象[2]。

2外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针对大学传统文化失语”现象,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理念,由原来的突出语言工具性改为人文科学知识教学。要以英语为媒介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构建“文以载道”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外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突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性优势。

2.1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尽管现在是世界一体化的时代,但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全球一致化,英语教学也绝不是照搬英语西方国家教育方法。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先生在其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署名文章《外语教育需要的战略思考》中指出: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维护民族文化利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2.2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就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明、道德、价值观的深刻认同感,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教育不能采用灌输的方式,要在交叉学科找到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外语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也不是狭隘的大民族主义,而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以中国传统视角重新审视西方文明,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跨文化的辩证主义价值观。

2.3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要想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必须要建立在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熟知基础上。高校毕业生要在掌握足够的英语应用技能和西方文化知识后才能在对外交流中宣传中国文化。

3“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专业教学的教学改革策略

3.1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1)拓展教材内容。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是按照课文主题展开的,课文体裁包括中西方文化的历史、经济、科技、人文、法律、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围绕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技能训练。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结合课文找到教学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点,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融入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例如在以节日为主题的教材章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导入中国传统节日的影音素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活动。学生讨论的话题要围绕中西方节日的相似点展开,研究海外华侨或国外友人如何庆祝中国传统春节。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辩论活动,主题围绕如何发扬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口语对话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课后安排学生选择一个或多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写作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的认同感。

(2)营造教学情境。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营造教学情境和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形态判断能力。例如在《The Life story of an Ancient Chinese Poet》这一章节中,课文介绍了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生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和阅读诗仙李白的诗词翻译,对比中外翻译家的英文版本和中文原版,让学生体会中文诗词的韵律之美,讨论为何英语直译翻译无法体现诗词的神韵。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我国诗词之美的认同感,也使其明白身上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3.2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1)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构建个人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學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辩证性思考。教师要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素材,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政要素,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有关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怀的实际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知识讲解和学生练习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安排学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演练和点评来突出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练习时安排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课下上网自主寻找资料,翻译原文并在课上展示,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英语朗诵、辩论和演讲活动,锻炼学生口语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推广了中华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师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互助,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情景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和知识共享。例如在翻译练习课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选取《习近平用典》中的某一章节进行翻译练习,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完成并在课上展示;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安排学生课下组队完成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名人轶事,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后通过书籍、网络进行资料收集,然后汇总后进行集中论证,编写总结报告在课上演讲。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收集增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见识,可以通过讨论和练习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来提高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能力。

4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和学生都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的历史重任,通过辩证性的思考来认识中西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坚定信念,用所学知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教材、教法、课程设计、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和思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彭龙.外语教育需要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5-03-31(13).

[2]许晏玮.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2):107-111.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