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生
【摘要】为更好地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并试行从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这一得分弱项入手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本例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新授课为切入点,有机地结合中考考点,优化学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呈现高效率的态势。
【关键词】学案导学;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阅读与写作活动
由2017年广州市中考古诗词理解与鉴赏得分分析,从中可看出此题型为历次考试我校各年级之失分大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了中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范围,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然而当前初中古代诗词教学还存在若干误区:一、重视应试,偏离课标;二、重记诵名篇名句,轻鉴赏分析;三、教学手段单一;四、理性分析代替直觉领悟;五、重预设目的,轻动态效果;六、求速成而忽基础。
有见及此,笔者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案导学、中考考点链接为契机,重点指导学生的教材知识掌握与答题方法技巧,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为例探讨中考考点与八年级新授课的契合。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标要求“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的部编版教材选录了许多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隽永和韵律优美的古诗词名篇,比较适合初中生鉴赏与阅读,其中也包括了白居易的唐诗名篇《卖炭翁》。
笔者班的学生对诗词鉴赏题心存畏惧,因初一以来在该题型考核中得分率甚低。本节课,笔者意图是在传统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文意理解、人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技巧赏析)上,配合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题型训练,提炼答题方法与得分技巧,同时,也在续写《卖炭翁》开放式结局的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写作水平,特别是想象力的发挥。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诗歌鉴赏题型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广州市中考古诗词理解与鉴赏考点入手,指出此题为历次考试本年级失分大题。2017年广州市中考此题答题情况(92463份试卷):0分(18465人,占19.97%);1分(17263人,占18.67%);2分(18816人,占20.35%);3分(12529人,占13.55%);4分(14351人,占15.52%);5分(11040人,占11.94%)。
(二)六步教学
第一步:新课导入。回忆学过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全班齐声背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二步:检测预习。了解作者生平,感受其所处的时代与写作背景。“达标检测”完成情况反馈。
【达标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辗. 冰辙( )(2)翩翩. .( )
(3)两骑.( )(4)口称敕.( )
(5)叱.牛( )(6)两鬓.( )
2.解释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 )
(2)何所营.( )
(3)翩翩. . ( )(4)两骑.( )
(5)口称敕.( )
(6)回车叱.牛( )( )
(7)系.向牛头充炭直.( )( )
3.翻译句子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4.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衣正单”和“人饥”呼应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B.从“晓驾炭车”到“日已高”写出了运炭历时之久。
C.“翩翩”一词形容太监及其爪牙得意忘形的模样。
D.“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的心如刀割、意欲抗争。
5.根据课文填空
(1)《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2)《卖炭翁》中描写出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整体感知
【问题设计】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全诗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
第四步:合作探究。四人小组互帮互助,A层学生为主,帮助B层学生共同完成“导学案”上该部分的题目。
【问题设计】
1.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3.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