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成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传承文化等都提出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利用丰富的社会素材、锤炼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深入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实效性;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140-0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十分重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传承文化等都提出了要求。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能力、思维、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实现多元发展,突显语文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让语文学科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趣,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承继者和传承者。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但落实到阅读和写作上,还存在问题,如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等。语文学习要靠积累,要立足文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与思考。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精心分析文本内容,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却不强,离开了学生参与的课堂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教师的教要依据学生的学,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形成给予自主——耐心倾听——细心研究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言鉴赏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学们,这篇文章中的语言特别美,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呢?你能说出喜欢的理由,并以同样的理由写出另外一个句子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找到的是描写春草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中的“偷偷地”有着强烈的表达效果,将春草刚刚从沉睡一冬的土地里萌芽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运用语言写作时,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方向。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针对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二、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但是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突出,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性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向和思维品质都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使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文本,向生活和社会以及文学领域渗透和拓展,让语文学科的外延无限扩大,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一下诸葛亮伏案给儿子写家书时的心情和画面,然后联系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深度感悟文本内容:“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最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哪几个字最重要?对这几个字你有什么看法?”在这样的思维延伸中,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能获得思想上的成长。
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实效性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勤于思考,会思考,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利用丰富的社会素材,錘炼学生优秀思想品质
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思想处于迷茫期的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挖掘文本的现代教育意义,让学生正确评价、鉴赏文学作品,对社会事件做出理性的评论,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教师要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要在保障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深层内涵教育。例如,《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明写小桃树,暗写自己,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身边克服病痛折磨而以顽强毅力学习的同学,展示生活中努力向上小人物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小桃树和“我”的经历产生精神认同,感悟文章揭示的生活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教学中。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教师要认真筛选,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文本内容要能起到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点评,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有个别学生思想出现偏颇,教师要积极予以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深入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人文底蕴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语文的文化底蕴,语文知识的文化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人文底蕴的培养时刻贯穿其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瑰宝的意识。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将文化形象化,以故事方式呈现,或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寻文化的渊源,寻找到文化的根,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用文化的力量指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语文教材蕴藏着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富贵不能淫》时,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什么是大丈夫,是挣很多钱的人就是大丈夫吗?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人就是大丈夫吗?孟子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面对金钱不心乱,国家危亡时为保护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样的大丈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他们。”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增强了,优秀思想品质形成了。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积累,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让学生涉猎更深层次的经典著作,逐渐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五、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助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给予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提升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利用丰富的社会素材、锤炼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深入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传承文化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启平.讲究实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8(33).
[2]黄银萍,王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基础教育研究,2018(21).
[3]王琼.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J].文学教育,2016(11).
[4]潘建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策略初探[J].语文建设,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