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概念理念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

2020-10-09 11:16王学荣袁熠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纸团粉笔空气

王学荣 袁熠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将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展开,在四个不同的领域中都分别整理了18个大概念,并又将18个大概念分成了若干个下位概念。

大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教师将零散的基本整合起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从而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科学知识,并在构建完善概念体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和探究能力。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组织为倾向大概念的、连续相关联的、有思想的学习过程。

理清概念体系,明确思考问题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理清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概念宏观体系。以本节课所涉及的大概念为主线,将基本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地掌握相关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由“大概念”到“基本”的分级来整理本节课的概念体系,由大到小逐渐深入。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小学三年级《空气》单元的内容,其本节课的概念体系如右图所示。

由图所示,本课是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的这一大概念背景下展开的。基于此,教师要指向本单元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物质粒子不同时占据同一空间”,这一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及本单元的一个主旋律。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认识到空气这一物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课基本概念是“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并且充满各处”,通过概念体系的明确,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授课方向,也更加明确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应到何种程度。

在理清了本课的概念体系之后,接下来要明确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即确定学生在本节课40分钟里的学习重心。教师在课前要基于概念体系去理解本节课,确定此堂课的核心概念,根据其与大概念的关系,再找寻以下基本概念,最后将基本以“基本问题”的方式展现,就是为了能以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重点。

本节课“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基本概念可通过下列“基本问题”呈现:

占据空间的定义是什么?

把装有纸团的杯子垂直倒扣水中,纸团会湿吗?

假如在杯子底部扎个小孔,会发生什么变化?

往杯子里打气,空气会将水挤出杯子吗?

空气会占据水的空间吗?

利用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对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对于空气的理解——即关于空气的前概念。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传递空气、吹气球等一系列游戏,对于空气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于开展本节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相关情境,提出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准确地讲清楚占据空间的定义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占据空間这种抽象名词还不能完全准确理解。教师在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某些描述性词语的掌握程度,可以利用实物,更为直观地创建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了大半粉笔的粉笔盒,并请他们观察,粉笔盒里有什么。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积极性会立刻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请一个学生上台一根一根地往粉笔盒里装粉笔,直到粉笔盒装满了为止。当粉笔盒满得不能再装东西时,教师再次询问同学:“粉笔盒里还可以继续装东西吗?为什么呢?”这将引起学生的第一轮思考。教师引导出答案——因为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全部空间。通过直观展示,首先解决了第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形成了实物会占据空间的概念。紧接着,教师继续抛出问题:“粉笔会占据空间,铅笔会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空气已不再陌生,之前教师展示的粉笔占据粉笔盒的情境,会促使他们形成只有实物才会占据空间的认知,气体是否会占据空间会使他们陷入矛盾之中,从而激发思考。教师利用原有概念,创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思考动力,为学生掌握空气的相关概念奠定了基础。

经历实验探究,自主构建概念

科学教学以学生的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现象结果的直观展示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构建。在探究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条件,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探究之中,为构建概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生根据教师在导入环节所提的问题,从已有经验出发,先猜测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提供相关实验材料——纸杯、纸团、水和水槽。在给出了实验材料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在没有翻阅课本的情况下,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制订相关实验计划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其实就是一个他们互相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在听了学生自己制订的实验计划时,要及时对他们制订的计划进行评价,并在学生所制订的实验计划上补充完善。

本节课的探究环节由三个实验探究活动来展开,分别是:

将放有纸团的杯子放入水中。

将底部打有小孔的杯子放入水中。

用打气筒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空气。

这三个探究实验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推进的。在每开始一个探究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在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应该具体观察哪些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虽然每个探究活动都有不同的问题,但是这三个探究活动的指向都是一致的——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明确了实验探究的目的和问题,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学生间的分工合作了。

操作观察完实验探究后,小组内要利用科学的词汇、绘图的方式将所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展示各自所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最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现象进行汇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当将有纸团的杯中垂直放入水槽中时,杯中的水面下降,纸团仍是干燥状态。

将底部打有小孔的杯子放入水中时,杯中的水面上升,且小孔处有气泡冒出,纸团处于湿润状。

用打气筒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空气时,杯中的水面降低,杯口处有气泡产生。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对比展示,教师继续抛出问题:为什么纸团在第一个实验中处于干燥状态,什么占据了水的空间?在第二个实验中,为什么杯中的水面会上升,所产生的气泡来自哪里?向杯子里打气时,杯中的水位为什么下降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更能有目的地解读实验现象,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自主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

引导反思总结,完善概念体系

在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实验本身转移到关于科学概念的感悟上,探究实验后的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从之前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入手,引导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多方面分享学习心得,进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科学概念,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

在之前的实验探究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已经建构了关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基本的认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我们是如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的”这一问题,他们自主回忆之前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实际上是在同化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想法和现在的感受是否一致?哪里不一致?是什么原因?经过反思,学生感悟自己的想法认知的转变过程,反思概念是如何转化的。

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将基本进行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与“粉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行比较,结合相关实验现象提问:“为什么空气进入杯子时,水被排出去了呢?”学生根据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而指向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物质粒子不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结合前面课的所学,教师提问“空气除了无色无味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空气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他们对于空气的认识从触觉维度跨度到了认知抽象维度,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思维脉络,使他们对大概念“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应用迁移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操作同样重要。以大概念的理念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概念,创建大概念体系,将烦琐的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概念体系。这一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知识进行迁移,融会贯通,将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离不开课后作业的巩固加深,学生在掌握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此概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節课后,教师可以留下有趣的小游戏作为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进行探究: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教师以大概念为背景,从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入手,能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方式,能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自主构建概念体系,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提升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猜你喜欢
纸团粉笔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快走,带刺的“纸团”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怎么来的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纸团作怪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热热闹闹排排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