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2020-10-09 10:52黄书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黄书芳

摘  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不仅是落实党中央系列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首先,要加强学校整体战略谋划;其次,要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第三,要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沟通,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2-0005-0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是立德樹人。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教师积极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格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

关于“课程思政”,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使课程教学承载思政功能。

“思政课程”,就是学校立足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宗旨,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而专门设置的具有明确政治属性的一系列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共同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彼此守护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田,坚守着思政工作的阵地。它们彼此协同合作,打造全方位、主体性、协同性的大思政格局,避免高校思政工作只有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但“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

1.二者在思政工作中的任务具有差异性。“思政课程”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思政教育教学,使学生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塑造的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框架结构。“课程思政”是通过不断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的相关环节合理地嵌入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正确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学生,发挥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二者在思政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具有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育人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更加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指导和运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个部门、各门课程、每位教师协同合作,任何课程德育功能的缺失,都会给思政工作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3.二者在思政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具有差异性。“思政课程”是一种显性教育。它有课程体系,有明确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它以外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也就是把“思政”这把“盐”通过间接内在隐性的教育活动融入其他课程这碗“汤”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它并不是直接地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而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价值引领。

二、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不仅是落实党中央系列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全方位、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程

高职院校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不单单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合格职业技能人才,德育是核心,而德育仅靠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每一个人,都不容缺位,“课程思政”需要加把油、添把柴。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功能认识不足

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传统,立德树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走遍天下。这种忽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的错误认知,导致忽略“课程思政”的功能,把育人铸魂,立德树人的责任全部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甚者,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忘记了教书育人的使命,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违反教育教学的政治纪律,散布不当言论,放大社会阴暗面,把自己置身于思政工作格局之外,丢掉立德树人的根本。此外,专业课程中既有职业技能的内容,同时也隐含着价值追求的内容,不少专业课老师发现不了这一点。

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学校整体战略谋划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工程,解决思政课处于“孤岛”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大多缺乏规划,缺乏从学校到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再到教师纵向推进的方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二级学院及各职能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全校一盘棋,统一谋划,通力合作。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领导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加大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师资培训力度,组织“课程思政”竞赛,以赛促教,抓典型、抓案例、抓宣传。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能力提升工程,组建一支以思政教师为主导,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二)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

首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以学生就业所需职业素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以价值模块融合为方式,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标准,以社会资源为拓展空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发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体而言,第一步:明确各专业的思政教育目标,比如,机械类专业的“工匠精神”;护理专业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者仁心”;营销专业地“服务至上”,电子商务专业的“诚信、公平、正义”等。第二步,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直接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思政亮点及蕴含的哲理;可以从失败的案例反思分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责任意识;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专业中的热点;也可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等方面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梳理这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够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案,进行教学设计,使专业课教学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章可循。

其次,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如果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专业课中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就会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或是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有意夸大思政的内容,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从而让课程变味,让学生反感。在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就是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挖掘知识点的价值引领和情感目标,从“知识——思政”点出发,形成一条“思政线”,再由多条“思政线”形成“思政面”与专业知识融合。比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特别是我国CPU研制史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讲授版权知识问题时,要讲清盗版的危害,让学生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最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专业课程不缺思政元素和资源,缺乏的是使这些思政元素和资源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智慧。“课程思政”中一定要有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的开展要结合专业和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其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制度引导、情景创设、问题导向、评价导向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同步融入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同时,“课程思政”还须积极融入新媒体,在“课程思政”中探索以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學习APP等为重要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更广的有机融合。

(三)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沟通,发挥协同作用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直接主体,专业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具体而言,学校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让专业课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认识到每门课都有育人责任,形成并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通过专业氛围的构建,如集体备课、理论学习、集中培训、党性教育等,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老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责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思政理论知识。专业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等形式学习掌握思政理论,坚持学术标准和政治标准相统一。学校要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围绕重大理论热点难点、国内外新形势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门的理论培训。此外,还可以通过红色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第三,强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作用。建立长效“结对子”机制,发挥思政课教师协同和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能力上的不足。让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教案设计等,必要时,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合作上课,以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么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

[4]代玉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7-41.

[5]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