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秀雄
摘要: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反映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遮蔽、隐藏或者发生“流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陷入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意识形态本质性呈现的历史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理论思维,准确呈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弘扬斗争精神,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关键词:意识形态;本质;呈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4-3160(2020)05-0066-08
本质呈现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人们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包含“认识什么”和“如何认识”等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前者在于科学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后者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指明途径和方法。所谓意识形态的本质呈现,是指特定意识形态中“剔除”了一切表象和特殊性之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普遍性内容,并使这种普遍性内容全面、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实现意识形态的本质呈现,既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意识形态本质的历史考察及其主要特征
由于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多变特点,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所谓“眼见为实”的生活经验,使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往往止于表象而很难触及其真正本质,由此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诸多理论和实践误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自然科学和其他所谓“中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相比,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偏向性。这种主观偏向性使得人们很难简单地“透过现象”就能够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抛开特定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考察意识形态产生的动机和形成过程中去深刻认识和把握其真正本质。
(一)人类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觉醒”
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仅是因为人能够制造工具和开展创造性劳动,更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从而实现人类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主要包括:意识到自己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特殊存在”——获得“自我认识”;意识到其他生物的独特性——获得“他认识”;意识到“我”和“他者”的联系——获得“关系认识”。如果说,制造工具是人类产生的重要生产力标志,那么,“意识觉醒”就是人类产生的重要思想标志。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漫长和异常艰难的过程,但其成果却为人类一切思想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实现了“意识觉醒”的人类,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并优越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事实;也只有实现了“意识觉醒”的人类,才有可能主动地去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理性依据。如中国古代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和古希腊“上帝造人”“普罗米修斯山”系列神话等,就是人类意识觉醒的重要“成果”。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1]
(二)人类从“群体意识”到国家“意识形态”
随着人类不同群体的形成,人类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群体意识”。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社会个体不能凭借自身力量生存和生活,必须以某种形式结合起来成为群体(或者“集体”),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人们必须要为这种群体或集体的存在寻找“合法性论述”,这种以使群体成员团结一致为主要目标并试图获得群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所谓“合法性论述”,就是“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但在人类社会整个漫长的原始时期,已客观上发挥了除政治功能之外的意识形态的几乎所有社会功能。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原始时期,血缘关系是联结人们的主要社会纽带,以家族成员聚集为主要特征的部落或氏族等则是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人们的交往一般只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之间,整个社会被自然分割为一个个互相隔离的家庭或家族群体。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源,纷纷走出家庭或家族,与其他家庭或家族的成员交往和交流。这就使得长期以来的那种以家庭或家族成员为组织主体的群体界限被打破,各种阶级、阶层或集团等利益群体相继产生,直至国家的建立,人类发展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客观上都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就必然会在现实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种代表了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价值观念汇集并发展成为相应的理论体系时,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就形成了。
(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特定阶级和集团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在阶级社会中特定阶级和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工具。具体地讲,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代表性、体系性和稳定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本质的阶级性。阶级性或政治性是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不论特定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曾经或者正在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在本质上它都是特定阶级、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如维护社会稳定等,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集团利益服务的,因为“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2],统治阶级只有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如适当照顾其他阶级和集团的部分利益、尊重和接受其他阶级和集团的部分价值观念等,才能更容易获得社会其他阶级、集团的支持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第二,意识形态本质的代表性。意识形态不是一般观念的堆积,而是特定阶级和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那些没有获得阶级和集团“代表性”的个人观点和零散的、碎片化的观点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人们关于自然、社会的认识和观点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前者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意识”——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在特定语境下所说的“意识形式”——不涉及阶级性时的观念体系。
第三,意识形态本质的稳定性。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是为维护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服务的。在阶级没有消失、国家没有消亡之前,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这种本质就不会改变。虽然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必然存在多种意识形态(既有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有代表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有代表新的进步阶级的意识形态等),而且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集团不同,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也不同,但这并没有改变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反,这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质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是特定阶级和集团维护或争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代表和维护特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这不仅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初動力,也是意识形态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关于阶级、党派、集团的历史地位、利益诉求和行动方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二、意识形态本质的遮蔽、隐藏和“流变”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本质的界定,在理论上通常可以是恒定和清晰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本质的呈现状况却非常复杂,它们或者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而被部分遮蔽,或者由于特定阶级和集团的故意扭曲而被主观隐藏,或者由于社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特定意识形态内容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正因为如此,客观上就给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带来了困难。
(一)意识形态现象的复杂性与意识形态本质的遮蔽
所谓意识形态本质的遮蔽,是指由于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欠缺或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原因,使得意识形态的本质不能完全或部分地展现出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具体地说,意识形态的本质之所以存在遮蔽,是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本质往往不是以简单的方式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主要通过各种现象间接、分散和渐次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本质的呈现不仅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质自身的“裸露度”,还与人们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同时,意识形态本质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意识形态环境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最早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在其所著的《意识形态概论》中,就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观念学”,即意识形态本身是一门以意识形态为载体重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观念科学。这就不仅肯定了人们认识、把握意识形态本质的必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意识形态本质的呈现绝不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需要人们在遵循意识形态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深入认识和把握。
(二)意识形态价值的工具性与意识形态本质的隐藏
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理论体系而存在,更是一个特殊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特定阶级和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具有明显的价值工具性。所谓意识形态隐藏,就是特定阶级和集团以意识形态为工具掩盖其真实动机和根本目的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他们或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重新包装,或者把某一特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说成多个阶级和集团的利益,甚至打着全民利益的幌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将所谓“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本质和历史本体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更是通过对以往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意识形态在本质上的虚假性。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4]536-537;“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主要是18世纪以来的历史编纂学家所共有的这种历史观,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4]551
(三)意识形态主体的变动性与意识形态本质的“流变”
所谓意识形态本质“流变”,是指由于特定国家社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内容、基本观点等的变化。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受经济基础决定和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引起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特定国家的社会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当一个国家处于变革、大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往往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并由此导致原有阶级和集团的重新分化组合。调整后的阶级和集团为了维护或争取自身利益,其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观点等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特定阶级和集团在国家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历史上统治阶级被推翻而丧失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取得政权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等,这种新的变化必然会通过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来。当然,如前文所述,这种所谓“流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反,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的调整和变化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是意识形态本质的具体体现。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及其现实批判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和集团的价值观念的总和,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的主要思想工具,必然要竭尽所能地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然而,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集团价值观念体系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陷入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自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曾经以科学理性为武器,与欧洲中世纪的“至暗时代”进行殊死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人的理性的重要性,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等,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科学性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揭示上,一旦进入社会和思维领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里,诸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产生利润等,通通变成了天然合理的预设前提,不再需要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极力推崇的“科学”和“理性”,并不惜把“理性审查”蜕变为一种对人和物的“合理化操控”。换言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所谓科学性最多只能够在自然领域获得局部验证,一旦进入社会和思维领域,则必然暴露其自限性,并因而彻底落入“无理性”的陷阱。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狭隘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汲取了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文化成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政治自由和信仰自由,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等,这对解放人的思想、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等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使得其被迫沦为欺骗和愚弄大众的纯粹精神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早已背离其初衷,堕落成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没有了“普遍性”的影子。对此,列宁深刻地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而“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职能的。这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无法超越其阶级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虚妄性
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常常是由一系列概念、命题、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其在思维形态上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如: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逻辑思辨,表现出更强的推理性。这种差异使得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往往在逻辑表达形式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资产阶级为了从理论上证明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在逻辑和理论上的传统优势,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和政治思想,为自己构建了一整套近乎完美的逻辑表达形式。然而,理论的逻辑表达形式并不等同于理论本身,再完美的逻辑形式也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其阶级利益的本质。更何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并进一步达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最终目的,还不惜破坏形式逻辑的要求,肆意改变逻辑规则。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就不惜通过设置话语议题、模糊话语概念、鼓吹价值中立等方式将其价值观进行精心包装,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渗透。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是另外的样子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作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断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外表,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7]581
总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论其如何标榜自己为“科学”“理性”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的化身,也无论其构建的逻辑形式多么完美,都无法改变其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和资产阶级利益工具的本质。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呈现的现实路径
自从意识形态产生以来,一切基于少数或部分人的阶级和集团,总是从狭隘的阶级和集团利益出发,从来就不会也不敢开诚布公地昭告他们的真实立场和意图。意识形态本质性呈现的历史任务只能由“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7]396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使意识形态本质得到真实、客观和全面的呈现,既是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使命。
(一)增强理论思维,准确呈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自从人类跨入阶级社会以来,虽然产生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但是在众多意识形态中,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是真正科学的意识形态。然而,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崭新的事业,其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彰显不可能一蹴而就,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作为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的战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把握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主客观因素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因为“有理说不清”而处于被动挨骂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理论思维,把真实、全面呈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本质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使命。为此,要正本溯源,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完整、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核心觀点;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魅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真理也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内容也必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不存在可以简单复制的所谓普遍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所谓成功经验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必然是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根本方法。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等因素制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其产生170多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具体方案。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68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理判断、解释外部世界的功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不断以理论创新来回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和更全面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为满足世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中国方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思想资源和话语资源。[10]
(三)弘扬斗争精神,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本质的呈现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他们或者对其反动本质进行巧妙包装,或者把本阶级、政党和集团的利益说成全体人民的利益,或者极力诋毁、污蔑和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达到打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存空间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和善于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动本质。为此,要增强斗争意识,警惕三权分立、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侵蚀,不被纷繁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情形所惑;要提振斗争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不被严峻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所惧;要提升斗争艺术,善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力争在萌芽状态察觉和解决问题;要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及时有力地反击、批驳网络上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不被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局面所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5.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0]高巍翔.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新时代镜鉴[J].河南社会科学,2018(11):8-12.
[11]李卓.增強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中国经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5):69-77.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