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吕红
摘要: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是中国共产黨党员入党时的起誓之辞,历经百年发展,成为党史的重大事件,构成党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科学的理论基点和具体的实践土壤,其演进过程体现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第一个时期以建党为主题,产生了入党誓词的早期版本;第二个时期以革命为主题,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入党誓词的渐变发展;第三个时期以社会主义为主题,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入党誓词的制度化规范。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文字简洁,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涵括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等核心内容,体现了百年发展的“质守”与“微变”的演变逻辑,形成了聚焦最高目标、贯穿中心主线、遵循严格要求、彰显党性教育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生成语境;发展过程;内在理路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5-0045-12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时的起誓之辞,历经百年发展,贯穿党史党建全过程。入党誓词作为党对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和党员对党的最基本义务,既体现了党的远大理想和革命品格,也体现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自觉,其发展是党史的重大事件,其演变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当前,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研究入党誓词的百年发展历程,用初心使命锤炼政治品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百年发展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入党誓词的生成语境、早期版本、演进过程和内在理路等维度展开阐释,以期从中抽象出基本特征,更好地明确誓词来路、把握誓词变化,阐释誓词内涵、恪守誓词承诺,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建提供有力支撑,为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入党誓词的生成语境
入党誓词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向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其生成的内在机理遵循着历史的积淀、理论的承继和实践的土壤所构成的特定语境。因此,必须去追寻历史传统的宣誓文化,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的党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的具体实际。
(一)中国传统宣誓誓言文化的历史根基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蕴涵着内心意志、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践行要求等主要内容,这是对中国传统宣誓誓言文化的承继与发展。中国古代“誓”总与“盟”相联系,盟誓要宣誓传声、盟书载文,形成了“誓”以辞达意、以声传意的话语表达。如,西周滕、薛二侯争长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为取向,后“薛侯许之,乃长滕侯”[1];汉高祖以“国以永存,爰及苗裔”[2]为取向,定立恪守“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之盟约。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承继了这种表达,不仅有表达内心的言语,如“自愿”“志愿”等词;也有内含规范行为的内容,如“服从”“遵守”“严守”“执行”等词;既体现了价值的涵义,如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新民主主义”目标等词;又感受到对誓言的践行,如“永不叛党”“绝对忠诚”“忠于”等词贯穿誓词变化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包含有以互动仪式表现的承诺、共识符号和情感传递等要素,这是对中国传统宣誓誓言文化的承接和创新。各种群体相异的特征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通过诸多符号保持在记忆中。比如朱元璋以“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民族观念号召天下,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4]接续这段历史记忆的后世代表是孙中山,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以激起革命者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斗志。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以宣誓互动的仪式而申明承诺,仪式由镰刀、锤子等为共识符号,进而进行誓词宣誓,形成了集体认同,传递了情感力量。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作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关涉到信仰的超验价值,这与中国传统誓言充当着人和政治世界的中介相关。中国古代敬奉天命,敬天保民、吊民伐罪是信仰,即有“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5],也有“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6]等。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对信仰的承继,最突出的莫非“牺牲个人”“永不叛党”的誓言和“如有违背,愿受党纪严厉制裁”的意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信仰,体现了个人融入集体不断追求真理的坚定决心。
(二)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的理论基点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始终以马恩党建思想为理论指导,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马恩党建思想立足人民根本利益,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探求创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传承了马恩党建思想,因时因地与时俱进,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继承马恩党建思想多重内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治纲领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马恩强调入党成员必须宣誓保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就有“承认党的纲领”“拥护党的纲领”等表述。思想建党是思想建设的内在要义,马恩认为强化理论武装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就有“决心加入”“志愿加入”等体现。建立具有民主性和严密性的政党组织体系是组织建设的要旨,马恩指出入党条件之一就是服从组织的一切决议,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就有“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服从组织”等规定。纪律建设强调严明守纪,马克思强调“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7],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就有“保守党的秘密”等要求。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蕴含了马恩党建思想的奋斗目标。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就是要“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8]这鲜明体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对价值和理想的承继就是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都强调坚定“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内容。
(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实践土壤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生成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腐朽的晚清统治走向结构性崩塌,顽固落后的封建体制被打破,中国社会开始遭受帝国主义的宰割和国内混战割据的双重磨难,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形态,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凸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在历史低谷中挣扎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丝光亮,但境况并未根本好转,未能扭转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面对极其强势的帝国主义和国内依附势力,只能处于秘密状态,入党程序的要求极其严格,这也体现在早期的入党宣誓仪式和誓词版本中。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明确了在国势不振的暗淡现实下党的工作的根本方向。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先进分子坚定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9]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改造劳工阶级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作为工作的根本方向,在实践上参与工农运动,在理论上不断凝练总结,号召人们听从马克思的教训“世界劳工团结起来呵”[10]。正是在与劳工阶级的密切联系与共同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于此,形成了入党誓词,并最终从追随时代紧跟时代走到引领时代。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追求的不仅是党自身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发展。改变落后现状、求索理想社会、焕发中国新生成为人们的共识。李大钊提出,青年应“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11]。王光祈提出要“与恶社会宣战”,并“创造一个崭新的生活”[12]。普通学生认为,“我们处在这穷极而且堕落的社会里,惟有我们学生去设法救济自己和社会。”[13]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产生正是顺应民众心声,追求民族新生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萌生及早期版本厘定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研究入党誓词百年发展时,首先要厘清入党誓词的萌生过程,以及入党誓词的最早版本。
(一)中国共产党入党程序的规定完善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入党程序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暴露。党的一大要求快速增加党员数量,各地小组的报告“强调了以下三点:党员极少必须增加,组织工人的方法和进行宣传工作的方法。”[14]21在新党员的发展和接收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4]1-2但是,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必须与一切反对我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解除所有关系,但是否需要某种特定形式,党的一大文件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1922年,党的二大讨论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章程,也是第一次对接收党员的具体程序、党组织发展的具体细则、党组织会议召开的具体原则、党的组织纪律问题、党的经费来源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极大地规范了党组织接收新党员的具体流程,也对党员入党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即新党员入党,必须有一名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经地方执行委员会许可,逐级上报区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审查通过,才能成为正式党员。[14]164
(二)中国共产党宣誓仪式的最早运用
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党纲与党章规定了入党条件与流程手续,但并未涉及入党仪式与入党誓词。如前所述,党的入党誓词宣誓仪式运用吸收了中国传统宣誓的形式,但从内涵来看,其更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宣誓仪式接近,一般包括宣读章程、问题交流、做出诺言、宣誓结果四个大的环节,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等。[15]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承继性运用的同时,根据形势和实情变化,也有所发展。
中国共产党最早运用宣誓仪式的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改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特别提议新团员入团时应当宣誓。对周恩来的提议,有人认为这带有宗教色彩不予赞成。周恩来作了解释:“我们宣誓不是宗教信仰,是带有政治约束的。”[16]同年8月周恩来在法国印行的《新刊评论·无所谓宗教》小册子上专门发表《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一文,详细地阐明了共产党人在对待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精神上的区别,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是自觉的纪律约束,宗教精神却是一种迷信。[14]171这种纪律约束在强调服从的同时,也注重共产党人的自觉性,强调共产党的组织凝聚力。入团需要进行宣誓这一认识和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仪式及入党宣誓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三)入党誓词孕育在党的自身建设中
入党誓词的诞生还得利于党的三大后加快加强自身建设的有益探索。1923年,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首次对党的各级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工作制度等作出具体规定,重新修订了入党手续[17]270。之后,党加强了对各项政治运动的领导和指导,尤其重视自身建设问题,[17]23《新青年》杂志开始改版,《前锋》《中国共产党党报》等党内重要刊物先后出版,培养人才、统一思想也提上日程。1924年5月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要求:“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再则政治宣传亦急于有全国的进行规划。”[18]74为此,中央专设机构指导并训练全党思想。1925年,中央组织部工作中心就是,“要派得力干部到一些地方對党的组织进行整顿,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地方要派人去进行宣传并建立组织,努力发展党员。为密切与各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各地的党务,加强对组织建设的指导”[18]26。在这个过程中,党逐步意识到入党仪式的重要性。
1925年8月31日,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三号——介绍新党员之变通办法,各团体中党团的组织与任务》中,提出了新党员入党时要经过入党仪式:“新生入学时介绍二人中只须有一人是正式同学,且不限于入学半年以上者。惟新生入学时必须经过入学仪式,并立即编入某一支部。”[19]450这里的“入学”指的是入党,“入学仪式”指的是入党宣誓仪式,且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新党员入党必须经过入党宣誓,“必须”二字的突出强调,指明了在党创立初期对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的严格要求,此文件也是目前可查证的对入党宣誓仪式进行规范化要求的最早文件,虽然未对入党仪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做出说明,但入党誓词已是呼之欲出。
(四)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早期版本
当前已有研究表明,党最早的入党仪式和入党誓词形成于1926—1927年间,以王首道、邓颖超、王树声、夏征农等人入党为代表。据相关文献记载,1926年,王首道在农讲所入党誓词为“服从纪律,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严守机密,永不叛党”[19]。1925年,邓颖超入党誓词为:“我一定遵守党章,服从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不惜流血牺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0]1926年,夏征农的入党誓词为“永远跟党,永不叛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1]而王树声1926年入党的宣誓内容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22]比较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宣誓仪式发生在1927年10月的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在这里,毛泽东为六名新进党员举行和主持了入党仪式、拟定解释了誓词内容,带头宣读了入党誓词。[23]222从这个过程可以判断:入党宣誓和誓词的结合大致在大革命后期,誓词版本的出现与毛泽东相关,比较确定的誓词内容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即“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24]222这个誓词继承发展了《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关于入盟起誓的核心思想,但起誓方式不同。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仪式时,党员在党旗面前,举起拳头,庄严宣誓誓词,仪式相对简单,且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
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渐变发展
自初步明确入党仪式和誓词后,聚焦革命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四个阶段,其内容有渐变的发展。
(一)土地革命时期入党誓词聚焦革命多为自拟
经查阅文献资料,这一时期对于入党宣誓仪式有多次文件规定和要求,且较多运用的是“入党式”或“入党仪式”,如1930年9月27日周恩来所作的《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的组织报告》[25]、1931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给湘鄂西特委的信》[26]、1932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给湘鄂西分局和省委的信——关于湘鄂西党目前组织任务》[27]67、1932年2月12日《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组织报告》等文件中对发展新党员、入党程序、入党誓词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或要求,但聚焦在入党仪式、教育工作等具体内容方面,而入党誓词则多为自拟,且版本较多。
虽然各有不同,但入党仪式都有向党旗宣誓,入党誓词都有表达决心的内容,比如刘瑞龙、李志民、毛泽覃、熊向晖等党员,以及上杭县第六区岭背乡组织的宣誓仪式中,宣誓内容均有“努力革命”“阶级斗争”的字样,留存的代表文献是1931年贺页朵的入党誓词,即“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份入党誓词写在了一块红布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原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则有复制版。这时期的入党誓词强调了“革命”主题,但也出现了“共产主义”目标的内容,比如彭德怀1928年入党誓词中有“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28]的字样。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入党誓词的重视与强化
抗日战争时期,因革命战争的需要我们党吸纳了大量新党员。为了加强新党员的党性教育,我们党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入党仪式和誓词,并把其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1939年,陈云就规范新党员入党程序和相关工作时指出:“新党员及候补党员之入党举行入党仪式。”“报告共产党员之基本条件;报告入党之感想和愿意如何做;在党旗前宣誓。”[29]117并列出了新党员宣誓誓词的内容:“1.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经常地积极工作(模范);……;8.百折不挠,永不叛党。”[30]117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与上述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运用的誓词相比,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内容上新增了“共产主义”这一奋斗目标。
1940年,党内刊物《共产党人》第4期刊文对入党宣誓仪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指出了入党宣誓的重要性:“新党员入党,应该给以仪式,入党的仪式,对于很多党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应该宣誓”,还规定了入党誓词:“1.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8.百折不挠,永不叛党。(中共中央组织部规定)谨誓。”[30]由文献最后落款可知,关于入党仪式及入党誓词是由当时的中央组织部所规定。这个规定为当时各地各级党组织举行入党仪式作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为新党员入党宣誓提供了统一性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为后续的入党誓词内容的规定确立了基本规范。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一时期突出形势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特别要求强化信念的引领性,誓词里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内容,这超越了以往历史时期党偏重于组织纪律而忽视理想信念的思想观念。
(三)解放战争时期入党仪式弱化和誓词多样化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相对一致和规范,但宣誓仪式的要求稍有弱化和放宽。194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规定:入党仪式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因其教育作用巨大,所以應根据实际情况半年或一年举行一次,定期吸纳新党员入党[31]。刘少奇强调新党员入党手续时指出:“至于新党员入党的仪式,如有需要,各地可采取不同的方式。”[32]“环境允许时,各地党委并得按该地具体情况,举行入党仪式。”虽然文件未对入党宣誓仪式作统一规定,但入党誓词的内容较于之前却不断完善发展。194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提出的入党誓词为:从今天起为党的工作而奋斗,做到热心工作、积极生产、主持公道、努力学习;或者做到为革命斗争、遵守纪律、积极生产。[31]2281948年,东北局宣传部在《共产党员课本》最后附录了入党誓词:“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永不叛党,如有违背,愿受党纪严厉制裁,谨此宣誓。”[33]两个誓词的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后一个誓词突出了对党的宗旨、任务以及纪律的规定。
(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入党仪式和誓词地方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对于入党誓词没有严格要求,这一时期,是否宣誓由地方党组织决定。1949年4月,中组部明确指出:“入党仪式及入党誓词在党章中没有明文规定,亦不适宜再作明文规定”。1949年9月,中央组织部有几点解释,其中包括:“愿宣誓入党者,由其自备誓词亦可。”[34]2371950年,中南局宣传部编印的《共产党员课本》中载有入党誓词,并指出:“愿宣誓者,由其自拟誓词亦可”[35]40-41,附录的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决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36]41这一版本誓词首次运用了“志愿”一词。
1951年3月28日,刘少奇在党的第一次组工会上,提出了对新党员发展与接收程序的严格要求:“应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并向上级报告请示,经上级审查,派人谈话并批准后,再要新党员履行入党手续”[37]160,并“必须把它看成是对劳动人民中的积极分子进行长期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考察工作的结果。”[38]160但入党仪式的要求宽松,比如,1954年4月,中央组织部在给贵州省委组织部的答复中指出:“至于宣誓问题,在党章和《中央关于接收新党员手续的规定》中均未規定,故党员入党不一定宣誓。”
四、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质化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而变动,经历了从虚弱化到制度化、从形式内容到广泛深度推进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入党誓词虚化与党员质量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谈到新进党员入党时指出:“加强对于吸收新党员工作的管理,是要求支部大会和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对于申请入党的人和预备期满的预备党员进行认真的审查”[36]155。在随后通过的八大党章中明确了“申请入党的人必须个别地履行入党手续”[39]276的要求,加强了新进党员入党程序和教育等一系列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党员队伍质量,但没有提及入党仪式和入党誓词。
之后,中央文件先后发布了接受新党员的规定,包括1958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关于今后接收党员工作的意见》[38]、1961年中共中央对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40]、196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对中央组织部关于三个报告(提拔新生力量、接收新党员、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批示[39]、1964年《中共中央关于有领导有控制有重点地接收新党员的指示》[41]等。从这些文件内容可知,中央注重从宏观上对入党程序进行硬性规定,对于入党仪式及誓词没有作统一规范的要求,而是由各地各级党组织自行决定。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出现了由本人自己拟定和填写入党誓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誓词的严肃性。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入党誓词的制度规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厘清,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党的建设面临极大挑战。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结合党章修改,严肃指出:“我们党现在确实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42]为了规范和完善党员发展程序,强化和提升党性教育,发挥入党誓词的导向功能,党对入党誓词进行统一和规范。1980年2月5日,邓小平在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等讨论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二月三日稿的意见中提到:“‘党员一章中增加了入党要举行宣誓仪式的内容很好,我很赞成。”[43]1982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指出: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忠实履行入党誓言,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的,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4]这指明了履行入党誓词的重要性,蕴含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规范入党宣誓仪式的紧迫性。
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修改党章,在第六条规定了党员面向党旗进行宣誓的内容:“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45]这是党章首次载入入党誓词,也是党内法规文件第一次载入入党誓词,实现了入党宣誓和入党誓词制度化。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最大特色是增添了“履行党员义务”条款,强化了对义务本位的突出,且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与纪律进行了集中概括。十二大党章中规定的入党誓词被印在入党志愿书的封面上,且此后历届党代会通过的党章都沿用和重申了这一内容。
(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下入党誓词的广泛运用
进入新时代,入党誓词作为浓缩版本的党章和党的初心使命的承载,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成为新时代教育新进党员的有效方法,成为提升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形式,成为强化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有声话语。就场域和主体来说,入党誓词嵌入入党宣誓仪式,借力政治仪式的规范开展,实现对预备党员的初步教育;借助重温入党誓词形式,融入党的主题教育和党内政治生活之中,强化对全体党员的党性教育;渗入媒体传播,搭建信息共享互动介体,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大众认知。就方式和载体来说,入党誓词纳入科学研究范畴,实现了科学化运用;渗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知识化运用;植入宣传媒介,实现了大众化运用;嵌入国际外交话语,实现了国际化运用。就功能和效用上来说,入党誓词充分释放了其导向、激励、约束和纠偏功能,既实现了对预备党员的政治思想洗礼、政治能量集聚与政治记忆生成中的理性认同,也实现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风骨锤炼、政治素养修炼与政治秉性淬炼中的身份唤醒,更为全体党员的警醒、反思、自省的底线危机意识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员干部队伍,并在具体效用的转化上促进了“党建+”的深入推进。就趋势和走向上来说,入党誓词运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不断激发了入党誓词的显性教育价值;运用的原则更加常态化,实现了入党誓词的教育持续性;运用的过程更为规范化,入党誓词的价值功能不断放大;运用的群体更加“草根化”,入党誓词的认知认同不断强化;运用的眼界更加“客土化”,入党誓词传播运用的域所不断拓宽。
[12] 若愚.与左舜生书 [J].少年中国,1919(2):37.
[13] 王英伯.星期日我们学生应当作什么 [N].晨报附刊,1921-11-06(3).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3.
[16] 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
[17]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9] 王首道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35.
[20] 金凤.邓颖超传(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21] 赵兰英.夏征农:“战士”“书生”[J].上海人大月刊,2007(11):55.
[22]《王树声》编写组.王树声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6.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22.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4.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7.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
[27]彭德怀传记编写组.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7.
[29]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的特点、党员和干部[J].共产党人,1940(4):61.
[30]《张思德》写作组.张思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8.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3.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0.
[3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722.
[34]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共产党员课本[M].武汉:中南新华书店,1950.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60.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55.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97.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12.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59.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38.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1:291.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32.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
[45]环球人物杂志社.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回忆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0.
[4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 王书波.大炮与我的入党誓言[J].党史博采,2001(4):21-22.
[4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6.
[49] 白建国,白婧.红色珍藏:为了红军妈妈的嘱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240.
[50] 白婧,白建国.生命的珍藏——百份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3.
[51]《党章讲话纲要》编写组.党章讲话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0.
[5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6-97.
[5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9.
[5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