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文
摘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为我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是我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吸取马克思列宁唯物史观中关于群众史观的理论精髓,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论内容,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得出的先进理论成果。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过程
一、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时期
一个正确思想路线、革命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探索和不断重复的社会实践活动。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也是一样的。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一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他以游学的方式了解社会现状、考察民情民生,与中国社会受剥削最深受压迫最重的农民阶级密切联系。毛泽东同志同情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困苦,了解工农大众的生活状态。他也深知受压迫越重反抗越深的革命道理。此时,毛泽东同志不断接受新的进步思想,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不断探索治国图强的救国之路,为改变中国社会当时的封建落后状态积极寻找出路。毛泽东早年的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革命立场和革命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俄国已经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创造性提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最先进的政党,要想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必须与最广大的工农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充分发挥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毛泽东作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团结进步人士蔡和森等人组建了中国新民学会,紧紧的把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爱国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宣传革命思想,教育人民群众,组织群众运动。随后,为了更有效的宣传革命思想,毛泽东创办了刊物《湘江评论》,在刊物上他连续三期发表《民众大联合》的文章,积极宣传“民众大联合”的革命思想,即:号召工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真正的联合起来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把组织群众运动作为工作的重心,积极开展群众斗争。毛泽东同志也积极的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他深入到工农群众的队伍中去,与他们密切接触,了解工人阶级的生活、劳动、思想状况,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深刻感受到了工人阶级蕴含着的巨大革命能量。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便于更好的开展群众运动。毛泽东同志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深入湖南农村,与最广大的农民接触,带领他们开展农民大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群众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察觉到了农民队伍中蕴含着的巨大的革命能量。在《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热情赞扬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认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同胞,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农民阶级。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思想里已经蕴含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开始萌芽。
然而,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并未被全党所接受,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革命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陷入“反围剿”的被动阶段。
二、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惨遭重创,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把发动群众起义作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敌人统治基础坚固的城市遇到了挫折,进而率领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进攻,取得了胜利。在井岗山,毛泽东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工农红色政权,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内出现了只注意打仗,不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错误倾向。毛泽东为了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的革命思想,撰写文章《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红军队伍只是取得政治胜利的工具,更重要的任务是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红军队伍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毛泽东坚持群众利益原则。他认为在任何时候群众的利益都不能逾越,党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革命者既要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又要把关心群众、改善群众生活放在重要位置。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毛泽东提出群众是铜墙铁壁。领导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告诉他,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领导阶级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只有这样铜墙铁壁才能更加坚实更加牢固。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内在一致。
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经把党的思想路线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这表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三、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走向向成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具备了充分的历史条件。中国革命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总结出来了深刻的革命经验教训。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党丧失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错误思想使中共革命陷入了反围剿的被动地位,红军队伍被迫长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在深刻总结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基础上,看清了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革命能量,坚信只有群众的力量才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遵义会议以后,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重要的是,中共中央肯定了毛泽东思想路线的正确性,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对全党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能够更全面、更深刻的总揽全党事物,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许多著作都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群众思想。毛泽东在观看评剧演出《逼上梁山》后写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写道“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认为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些思想都为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思想阶梯。
红军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把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基础薄弱的延安作为革命的中心,在那里宣传革命进步思想,把先进的马列思想传播到全国去,延安在当时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织生产自给自足,这就为毛泽东潜心研究群众理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著作问世,这些都为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提供了思想基础
1943年,毛泽东的文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意见》的出版,标志着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思想,这是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雏形,毛泽东对还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正确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中国共产党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人民军队迅速赢得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环境;经过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积累,根据地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军队解放全国提供了坚实物质条件。
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保持一致。会上,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我党的执政宗旨。这表明,群众路线思想是我党的根本路线。
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文中,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性做出了论述,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上升到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新高度。从而确定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我党历史上的新高度。
纵观历史发展,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不动摇,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必须把人民的意志放在第一位,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提到: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我党事业永葆生机的理论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高晓瑞.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 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