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月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成效关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有利于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概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和亟待改进的问题,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大学生就业教育优化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三全育人 就业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76-02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高校就业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引领了新征程,就业问题关乎学生未来,牵动社会发展,扎实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有利于完善就业教育。因此,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探索就业教育新路径、新方法,构建兼具创新性、科学性、适应性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三全育人”内涵浅析
“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性、全面性的育人理念,主要涵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全員育人,强调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合力育人,由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层面有机组合,具体包含学校的教职员工、社会的典范楷模、家庭的父母长辈及学生自身等。
全程育人,以时间为轴线,标记大学生从入学进校到毕业离校的时间点,育人过程环环相扣、贯穿始终。期间,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大学生成长、生活和学习,逐步、有序地开展育人工作。
全方位育人,突出育人的全面性,注重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亟待改进之处
1.全员共育仍需拓展完善
在微观层面,高校就业教育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目前,高校中兼具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理论和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就业教育的一部分重担落在了辅导员的肩上,导致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配比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就业教育理念的偏颇和就业指导实效的松动。就业教育教师沿用陈旧、固化的授课模式,创新动力不足,市场敏锐度低,适应性弱。就业教育人员考核指标片面强调过硬的专业能力,弱化了对最新就业动态、形势政策的掌握,以及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等辅助支持性技能。
在宏观层面,校外就业教育资源有待挖掘,多元主体参与就业教育的力度不够。校外的就业教育主体涉及社会、企业、家庭,传统的就业教育工作多归于学校层面,忽视了校外教育资源的积极引入和能效发挥。
2.全程布局有待强化提升
首先,阶段性规划不完善。就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大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不匹配,就业教育管理模式、教学规划与大学生阶段性特征和培养目标不相符,拘泥于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业指导的内容设计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造成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低,就业精准度低。
其次,时间规划不合理。就业指导工作聚集在毕业前夕密集开展,招聘就业季集中灌输求职技巧、职业发展、职场规划等概念,过程仓促、信息繁杂,形成“模板式”的一套固化指导流程,重形式而轻实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职业技能提升支撑力不足。
3.全面培育尚需优化整合
一是就业指导能效不足。就业教育工作成为堆积人才市场信息的“蓄水池”,就业资讯、招聘信息的“发报员”,重信息传递而轻教育指导,就业教育职能发挥的力度不足。
二是强调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指导。就业教育工作充当着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的“扩音器”,与实践融合程度较低,育人效果不佳,走向了重理论、轻实践之路。
三是强调就业指导、忽视德育教育。就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应形成紧密联系、合力共育的格局,忽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片面专注于职业能力和就业技巧,造成大学生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意识薄弱,道德素养培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教育未能相互融合。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优化路径
1.全员参与、合力育人
学校内部,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强调系统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工作,要求从事就业教育与指导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素养。构建就业教育教师孵化培育机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为师资团队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理念、新知识。集合优质教师资源,聘请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的高水平教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的专精师资团队,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学校内部的就业教育工作多划归于学生管理及就业指导等相关部门,将育人主体从教师延伸到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将就业教育充分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多要素联动效应。
学校外部,就业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应向校外扩展、延伸。高校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主体,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企业、家庭应凝心聚力,优化资源配置,全员参与,协同发力,共担就业教育重任。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共育机制,就业教育的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校企共育机制具有实践导向性、市场适应性、动态调整性,灵活运用校企双向考评的素质考核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作为学生家庭教育的主导力量,从择业观、价值观层面引导大学生良好就业观念的养成,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双方联动协作,形成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多维联动、细致庞杂的系统性工作,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职能与学校外部的社会、企业、家庭等角色应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合力育人,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高效开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全程规划、有序部署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连贯、延伸的工作,结合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特征、学习目标,开展就业教育,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相应的就业指导、价值引领和心理辅导,形成规划先行、目标导向、服务保障等一系列贯穿始末的环节,为大学生迈入职场、走向社会铺路奠基。
初期:懵懂期。在这一阶段注重职业意识的启蒙,初步嘗试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普及就业基础理论,适度参与社会实践,初步树立职业目标、人生理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筑牢根基。
中期:探索期。将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的指导融入就业教育,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创造力,精耕专业知识理论,夯实专业技能,初步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磨炼、培植积极稳健的心理状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育。
后期:开拓期。侧重于专项就业辅导,着力于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职场适应性、介入心理调节和疏导机制,推进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搭建专项就业咨询服务平台,解读就业形势,提供专项服务,为大学生求职就业铺路搭桥、提供支持。
3.全面育人、多元协同
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日常,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首先,人才需求与教学安排有机结合。依据大学生切实需求与市场人才需求,按照大学生阶段性发展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稳步实施教学规划,灵活制定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育人模式。
其次,能力与素质并重。注重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理想信念培育、职业价值观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逐梦筑梦、服务社会。职业技术能力、专业知识理论的培育和德育教育齐抓并举,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就业教育之中。
再次,理论与实践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既要强调专业知识、形势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又要注重实操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将知行合一的育人思想践行于就业教育之中。
最后,提供就业服务支持,打造具有专业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咨询、专项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辅导等多元服务;搭建就业心理疏导、解压调适、心理测评平台,助力大学生防范心理风险,应对心理危机,培育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提供专业、权威的就业指导,辅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解读政策法规,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研判、自我分析,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环境,转变思路;提倡以赛促学,赛中学,赛中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招聘模拟比赛、简历设计比赛等;完善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对于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制定个性化档案,一对一协助落实,提供精准帮扶。
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素养,掌握就业知识,适应时代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职业追求和人生价值。
四、结语
总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就业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为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实践模式,稳步落实就业教育育人实效,应拓展就业教育主体,凝心聚力,协同共育,形成全员育人架构;关注大学生阶段性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打造全程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夯实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规划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培育稳健的心理素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2-84.
[2]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96-101.
[3]周熙,刘琛,瞿明丽.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44-48.
[4]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88-9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