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探讨

2020-10-09 04:00符娟林喻明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实践

符娟林 喻明红

[摘 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带来城乡规划学的机遇与挑战,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教学、软件教学与课程设计三方面,探讨了摸清资源“家底”,开展“双评价”,划定“三区三线”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 符娟林(1978—),女,四川巴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喻明红(1977—),女,四川泸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211-02    [收稿日期] 2019-12-10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了空间规划的“四梁八柱”及“五级三类”规划体系,标志着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础制度的建立和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展开[1]。摸清资源“家底”,开展“双评价”,划定“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是地理学学科的既有优势,对于现有城乡规划来说恰恰是短板。从既往各类“空间性规划”来看,城乡规划是体系最完整、空间安排最具体、可操作性最强的规划。从已经开展的“多规合一”规划探索和规划试点来看,城乡规划设计机构和规划师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诸多工作领域中,城乡规划学学科地位较高、学科体系较为完善[2]。因此,城乡规划理所应当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担当重任,然而要弥补上述不足,必须以规划的教育教学为基础,从理论、技术方法及规划设计实践中向国土空间规划延伸,建构学生完善的规划知识体系。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在城乡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村庄规划课程设计中,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

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主要通过课程城乡规划原理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予以实现。“城乡用地的适用性评价”是城乡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城乡规划原理》的重要知识单元。在既往教学中主要依据《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讲解。在“双评价”的要求下,本学期加入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生态、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区位等基础数据,以及单项评价与集成评价的流程和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双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形成初步的认知。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主要为软件操作,包括GIS概述、绘图基础、信息数据采集与录入(传统数据采集、地图数字化、Google Earth数据采集应用、地图矫正配准等)、数据编辑处理、地形分析、空间分析、交通网络分析、设施优化布局等内容。该课程地形及空间分析的教学与村庄规划教学融合,主要针对“双评价”及“三区三线”划定展开。两门课程均安排在本学期,授课对象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把地信课程安排在前期,村庄规划则从地信课程的中期后开始,这样学生能对GIS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二、村庄规划课程设计教学

村庄规划课程设计共32个学时,主要依据《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9.5),其编制内容包括村域部分和居民点建设规划两个层次。考虑到学生在该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住区、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景观等专项规划及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我们将2/3的时间用于村域部分的土地利用现状梳理和规划调整、“双评价”、“三区三线”及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定工作,有意强化学生对GIS用于该项工作的工作原理、思维过程及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一)土地利用现状梳理及规划调整

课程中未能获取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的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因此采用了测绘于2016年的村域基础地形图,采用的坐标系为任意选定面的地方坐标系。学生本着“摸清家底”“明确每一个图斑的用地类型”的理念,基于现场调查的基础数据进行了地形图的补充完善以及点、线、面要素的修正,这项工作在学生们熟悉的软件AutoCAD中完成。后续的首要工作就是坐标系的转换、数据由AutoCAD向GIS中的导入,以及GIS中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构建与管理。用地分类依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送审稿)》(2019.5),属性数据结构包括字段名称、标识码、要素代码、图斑编号、地类名称、地类面积。这一工作因为学生对GIS软件的不熟练以及两个软件数据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反复进行了多遍,最终形成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规划用地类型的调整尊重村民意愿与用地权属,主要涉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及林地面积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某些耕地坡度较大或分布在林间,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长期撂荒并自然生长了一定的林木,因此调整为林地。宅基地方面,将有意愿集中建新房的农户的分散一类宅基地腾挪为小规模集聚的二类宅基地。学生对现状及规划各地类用地面积、比例及规划期的增减情况进行精确的数据统计,绘制了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调整表。

(二)双评价

该村属浅丘地带,有“一坝十三湾一河穿中间”之说,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村内河流常年水量充沛,提灌设施及灌溉沟渠完善,土水资源对于国土空间的承载能力约束较小,因此“双评价”主要针对农业生产适宜性和村庄建设适宜性。对于评价因素的选择,除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的[坡度]及村庄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的[坡度]、[高程]及[地形起伏度]外,其他不做具体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评价因子及分级标准。

学生主要采用加权求合法,以某小组为例,选择的评价因子有土地资源条件的坡度、坡向、高程、地形起伏度及水资源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及村庄建设适应性评价所采取的因子分级标准及因子权重值不一样,其中水资源分析主要利用河流洪水位、水源不同远近的缓冲区两个因素。其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GIS的地形分析、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转化、TIN图、空间叠加分析、重分类等,最终形成了分析的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

(三)三区三线的划定

三区:规划中划定了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总的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生态空间主要以“双评价”划定的不适宜区与林地、园地、林间耕地、撂荒耕地、河流生态区进行叠加求和分析确定。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以所在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将零散、用地条件较差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耕地,而将整理后的条件较好的宅基地、邻近大片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等通过整合修边,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保证数量、质量不降低。关于生态保护红线,虽然在村域内没有上层次规划所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在“双评价技术指南”中也要求“市县层面,不再开展生态评价”,但为让学生理解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及划定方法,仍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内容,学生普遍采用的办法是识别林地中自然林木保存较好的区域進行划定。

(四)建设用地管制区的划定

根据《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需要确定建设用地管制区。以某小组为例,将村庄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不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河流蓝线及洪水位影响范围、耕地、道路保护范围(过境交通缓冲区10米、主村道缓冲区5米、社道缓冲区3米)做叠加求和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将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适宜区及道路保护范围以外至20米缓冲区的距离确定为适宜建设区;将建设适宜性评价的较适宜区确定为有条件建设区,将其余区域确定为限制建设区。

三、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定为城乡规划学的教学和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相关内容在本学期所涉及的规划理论、软件技术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予以展开。虽然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选择的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基本掌握了相关规划内容的原理与方法,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GIS软件的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及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董珂.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助力生态文明之路[EB/OL].http://www.planning.org.cn/news/view?cid=13&id=9692,2019-05-24.

[2]本刊编辑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学科发展”学术笔谈会[J].城市规划学刊,2019(01):1-11.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实践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