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曙光
田友立刚走出家门口就遇见了田友成的媳妇陈倩。
田友立和田友成都是“友”字辈的,田友成比田友立大两岁,和田友立一个老老太爷。陈倩比田友成小三岁,按村里的规矩,陈倩就是田友立的嫂子,田友立离婚了,现在一个人过。
“友立,你没去打工啊?”
“我院里种了花生,得浇水,走不开。”
“巴掌大的地儿能收几把花生啊,你出去挣的钱能买好多花生。”
“不是,院子里种的花生得看着,鸡鸭常进去踩,我得看着不让鸡鸭进院里。”
“你家的地不是不种了吗?”
“我爹转租给刘庄的老五了,老五在那块地里种花生,花生地里套种了西瓜。我得看着家里的花生,有鸡鸭进来,我要赶走它们,天旱了,我还要给花生浇水,走不开,哪有时间出去打工。”
“那你现在干啥去啊?”
“我去集上买馒头去。”
“你不怕鸡鸭进你院里啊?我正要去集上,回来给你捎一兜馒头。”
“不用了,我跑得快,从这儿到集上来回也就两里路,我还要买盒烟。”
“这有啥,你哥出去打工了,家里还有几盒烟,没人抽,你抽吧。”
田友立不愿意陈倩给他捎馒头,也不接受陈倩给他香烟,他就是想去集上转转。
陈倩没有再说什么,她叹了口气,嘴巴动了动,骑着电动自行车出村了。
田友立步行去赶集,从村里到集上是一段去年修的水泥路,水泥路面坑坑洼洼,石子漏了出来,走着有点硌脚。路两旁是已经抽穗的玉米地,雄穗散落着黄色的花粉,茎杆叶子上的果穗正在吐丝。
路旁的大杨树上有蝉在鸣叫,那声音吱吱吱吱,田友立咬着牙,也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只是没有树上蝉的叫声持久,他换气的时间间隔太长,是断断续续的,吱吱吱吱的时间长,喘息的时间也长。
集上有一家馒头店,开馒头店的是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名叫秦英海,秦英海没开馒头店之前是给别人喂猪的,女的名叫刘美娟,前年还在集上的服装店当裁缝。
秦英海两口子正在忙着把蒸笼一节一节抬下来,田友立伸手帮忙,秦英海赶紧说:“小心小心,别烫着手。”
新蒸的馒头需要晾一晾,等蒸汽散去才能装箱售卖。
两人有分工,秦英海去集上的超市送馒头,刘美娟在馒头店卖馒头。
现在两个人都在店里,田友立买馒头时心里有点矛盾。
如果秦英海给他拿馒头,田友立就会想到秦英海在养猪场干活的样子,穿着蓝布大褂,推着建筑工地上运送灰浆那样的手推车走到猪舍里,车把一扬,车斗里由玉米和麸皮拌和得稠乎乎的猪食流进食槽里,猪低头呼噜呼噜地吃食。
想到秦英海给他往塑料袋里装馒头,田友立就觉得自己是一头猪,他迟疑了一会儿,他想等秦英海把馒头箱子装上三轮车走了之后再买馒头。
“友立,你没出去打工啊?”秦英海问,他往三轮车上搬装着馒头的泡沫保温箱,田友立也往三轮车上搬。
“我院里种了花生,得浇水,走不开。”
“巴掌大的地儿能收几把花生啊,你出去挣的钱能买好多花生。”
“不是,院子里的花生鸡鸭常进来踩,我得看着不让鸡鸭进院里。”
“你家的地不是不种了吗?”
“我爹转租给刘庄的老五了,老五在那块地里种花生,花生地里套种了西瓜。我得看着家里的花生,有鸡鸭进来,我要赶走它们,天旱了,我还要给花生浇水,走不开,哪有时间出去打工。”
秦英海的手机响了。
“马上就到了,马上就到了。”
秦英海用绳子把箱子拴结实,开着三轮车去超市送馒头去了。
刘美娟把两节蒸笼上的馒头移到一个箱子里,剩下的一节蒸笼上留着馒头。
田友立对刘美娟说:“给我拿五块钱的馒头。”
刘美娟从门口铁丝挂钩上拴着的一沓塑料袋中间拽下一个,转身低头拾蒸笼上的馒头。田友立看着她的手麻利地拿着馒头,他在服裝店见过刘美娟,刘美娟扯着软尺给他量过尺寸,她那双手拿过画粉在布料上刺啦刺啦刺啦画线,拿过剪子咔嚓咔嚓咔嚓剪过布,拿过线在缝纫机工作台上咯吱咯吱咯吱缝纫衣服,拿过蒸汽熨斗咝咝咝地烫衣服。
“你怎么不在服装店里干了?”田友立问刘美娟。
“我家不是开了馒头店了吗,需要人手,走不开。”
“卖馒头有做衣服挣钱吗?”
“不是,馒头店里要有人在这儿看着店,我得在这儿看着店。”
刘美娟叹了口气,伸手看了看手指,好在手没闲着。
“友立,你怎么没去打工啊?”刘美娟问田友立。
“我院里种了花生,得浇水,走不开。”
“巴掌大的地儿能收几把花生啊,你出去挣的钱能买好多花生。”
“不是,院子里的花生鸡鸭常进来踩,我得看着不让鸡鸭进院里。”
“你家的地不是不种了吗?”
“我爹转租给刘庄的老五了,老五在那块地里种花生,花生地里套种了西瓜。我得看着家里的花生,有鸡鸭进来,我要赶走它们,天旱了,我还要给花生浇水,走不开,哪有时间出去打工。”
刘美娟不再问。
树上的蝉吱吱吱吱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