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及精神内涵

2020-10-09 10:19伍正刚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历史贡献精神内涵

伍正刚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一批批张家界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家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革命,建立了数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斗争中,张家界革命老区体现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维护中央,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关键词:张家界;革命老区;历史贡献;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5-0133-06

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自然风光奇绝,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民风彪悍,素有敢闯敢拼的传统。鸦片战争以来,一批批张家界人站了出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家界建立了数个革命根据地,数十万群众支持革命,数万人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張家界革命老区斗争简述

20世纪初,一些张家界仁人志士,如曾任宋教仁秘书的屈髯、曾任孙中山保镖的杜心五、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开国将士”的谷壮猷等人,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张家界的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又开展了护国讨袁斗争,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壮举,名扬天下。

五四运动后,一大批张家界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家界地区的慈利县、桑植县和大庸县先后成立了党团组织。有数千名张家界人跟随贺龙参加北伐,屡立战功。大革命失败后,贺龙带领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失利后,周逸群、贺龙回到张家界,发动桑植起义,创建红四军,建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后改称红二军)东下洪湖,与红六军会师,组成红二军团,红二军团作战的胜利,扩大和巩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二军团遭受严重挫折,缩编为红三军,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被迫转战湘鄂川黔边。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与红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保卫根据地的过程中,红二、六军团消除“左”倾路线影响,取得反“围剿”的胜利。由于国民党军第二次重兵“围剿”,红二、六军团决定战略转移,离开了根据地,结束了张家界革命老区的主要斗争历史。

近代以来,从辛亥革命、护国讨袁、五四运动、第一个党组织、桑植起义、红四军、湘鄂边苏区、红二军团、湘鄂西苏区、红三军、转战湘鄂川黔边,到红二、六军团会师,湘西攻势,湘鄂川黔苏区,红二、六军团出发长征,张家界持续数十年的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张家界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

张家界革命老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以张家界、湘西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后南方唯一的红色根据地,也是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坚持斗争,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张家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贡献彪炳史册。

(一)支撑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先后创建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是中央、鄂豫皖和湘鄂西这三个革命根据地。[1]桑植起义后,成立红四军,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边、洪湖、巴兴归、襄枣宜、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及其他小的游击根据地,综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基石。在湘鄂边斗争的影响下,洪湖等其他根据地蓬勃发展,掀起了湘鄂西的革命高潮。同时,湘鄂边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可靠的大后方。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湘鄂西革命遭受两次严重失利,两次都转战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保存了革命力量,得到了补给和休整,也从这里东山再起,重新踏上革命征程。

(二)孕育了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起点。南昌起义有两万余人参加,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有七千余人,其中五千余人是张家界籍。起义失败后,一部分人在朱德等人率领下转至湘粤边境坚持斗争,后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会师,成为后来工农红军的一支骨干力量。贺龙、周逸群等率领张家界儿女发动桑植起义,创建了红四军(后改称红二军),在与洪湖苏区的红六军会师后,整编为红二军团。在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成为三大红军主力之一。在这一时期,有数万张家界人参加红军,后来的一百六十八位共和国将帅和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从这里走出来,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执行中央红军先遣队任务,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达贵州木黄与红三军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红二、六军团随后发动湘西攻势,击溃了敌人十五个团,消灭了四、五个团的有生力量,钳制与吸引了敌人十几个师的兵力。[2]湘西攻势对进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总后方造成极大的威胁,使长征以来几乎无日不战、极度疲惫的中央红军得以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遵义地区,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遵义会议,并在此休整了十多天,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四)坚持了长江南岸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根据党中央电示,在大庸县城(现在的张家界市区)成立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湘鄂川黔军区,宣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根据地以大庸、桑植、永顺、龙山等四县为中心,东西四百多里,南北二百四十五里,拥有四五十万人口,是中央红军长征北渡金沙江后长江以南地区仅存的红色根据地,是“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中最重要的柱石”。[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给陷入最低潮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带来希望,击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美梦,使红二、六军团得到发展壮大,为后来长征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丰富了土地革命的经验

从1927年桑植年关暴动到1936年红十八师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张家界地区的革命斗争持续了十年之久,先后建立了湘鄂边和湘鄂川黔两个革命根据地,各地普遍建立了工农临时政权,红二、六军团在此浴血奋战,为中国土地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其他革命老区相比,张家界革命老区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土地革命、战争动员以及纠正“左”倾路线错误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土地革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张家界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

革命老区是特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前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老区精神是老区党政军民在创建、保卫和发展、建设革命老区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和一系列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4]與其他老区精神相比,张家界革命老区精神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其内涵主要包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维护中央,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一)敢为人先,百折不挠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张家界人奋勇当先,积极投身革命。贺龙带领二十余义士袭击芭茅溪盐局,造就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翻开了张家界革命斗争的新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部队时,鼓励大家“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后来当了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5]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共中央的武装暴动计划中,张家界所在的湘西北地区并不是开展革命的成熟地区。当时,张家界有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群众觉悟低、群众剽悍善斗和土匪势力猖獗等诸多不利条件,但也有地利、反动统治薄弱、地方武装矛盾多和贺龙个人威望高等有利条件。周逸群、贺龙同志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影响,成功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条件不成熟地区武装起义成功的先河。后来,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与其他几个相邻的根据地一起统称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被称为“贺龙式”革命根据地模式。

张家界的革命几起几落,复杂曲折,异常残酷,张家界人民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第一次大的起落是在红四军发展初期,当时部队由三千余人减至九十一人、七十二支枪。经过堰垭整编,红四军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足百余人的红四军,再次迅速扩大至三千余人,取得南岔、赤溪两次战斗的胜利,歼灭了来犯的国民党军三千余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第二次大的起落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初期,受第二次“左”倾路线影响,红二军团由鼎盛时的近三万人锐减至万余人,缩编为红三军,被迫转战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经过休整和补给,红三军再次出征,恢复和发展了洪湖革命根据地,使其进入发展高潮。第三次大的起落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鼎盛时期,受第三次“左”倾路线和错误肃反影响,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转战七千里,来到湘鄂川黔边,部队由九千余人减到三千余人,到了濒于覆灭的边缘。后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木黄会师,使张家界的革命重新迎来新的高潮,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

(二)坚持真理,开拓创新

在红四军遭受重大挫折、革命遇到很大困难时,贺龙的姐姐贺英送来一批给养,鼓舞了士气,并向贺龙建议以党员、团员为核心建立部队。红四军前委根据几次挫折的经验教训及贺英的建议,进行了三个月的堰垭整编,不到一百人的队伍政治素质提升,思想觉悟提高,立场更加坚定,形成了党的坚实领导。堰垭整编是旧式武装改造成革命武装的典范,从政治上组织上加强了党对红四军的领导,既坚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又有自身的一些创新,成为红四军发展的转折点。

在革命形势大好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中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执行中央的“左”倾路线,进行了打击面宽、持续时间长的“肃反”,并且错误地发展到解散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机关,军队的领导机关被严重削弱,地方党委、政权机构几乎被全面摧毁,造成根据地丧失,使红军遭受严重挫折,革命损失惨重。这段时期,以贺龙为首的很多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一面与优势敌人作战,一面同“左”倾路线进行斗争,并保护了一些干部免遭杀害。直到收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信,“肃反”才停止,但是“左”倾路线的影响还在。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经过几次会议,特别是在大庸县召开的丁家溶会议,系统地批判了夏曦的错误,使红二军团面貌焕然一新。后来,遵义会议精神传来,红二、六军团完全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走向新的胜利道路。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后,在确定战略行动方向的过程中,任弼时、贺龙等同李德操纵的中革军委之间发生了争论:任弼时、贺龙坚持两军团集中兵力统一行动,向湘西北寻求新的发展;而中革军委要两军团分开行动,红六军团单独去湘西建立新的根据地。为此,中革军委三次致电红二、六军团要求服从决定。但是,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实事求是,发动了湘西攻势,取得重大胜利,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行动。在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二、六军团吸取了溪口、高粱坪、后坪等战斗失利的教训,领会遵义会议精神,灵活运用中央及军委关于粉碎敌人“围剿”新的战略战术方针,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大捷,拓展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迎来反“围剿”的胜利。

在革命斗争中,贺龙、任弼时等同志坚信革命事业一定会成功的真理,又能根据实际情况开拓创新,从而使革命走上正确的胜利的道路。

(三)顾全大局,维护中央

在党的历史上,来自不同地区的红军会师,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山头”主义和利益之争。但是,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却是一次团结、胜利、模范的会师。会师后,红军在政治上的一致性,两军团领导者具有的党性,对形势任务的一致认识和对组织领导的正确解决,没有私心,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部队看成是党的军队,使得两个军团能迅速形成一个战斗集体,结合得如同一个军团一样,为后来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执行原定的湘西会师计划,红二、六军团除少部分红军留守黔东苏区,主力悉数向东出击,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把敌人多“背”一些过来,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围剿”中央红军的计划部署,极大地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成功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贺龙等领导同志得知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后,坚决维护在陕北的党中央,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为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任弼时、贺龙等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展开坚决斗争,既坚持原则,又立足于对张国焘的争取,斗争方式是非常艺术的。经过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红二方面军的到来,增强了反对张国焘分裂路线的力量,团结了全党全军,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最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在张家界这块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广大贫苦老百姓通过土地革命分到了土地,为了保卫革命果实,先后有二十余万人支持革命,占当时总人口的一半多,他们参加红军、支援红军作战、收容照顾红军伤病员、为革命筹集物资经费,在红军主力转移后坚持斗争。一首张家界民歌“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生动表现了当时扩红的盛况。红四军和红二、六军团两次大规模扩红,新增的红军战士大部分来自张家界地区。大庸县的郑家坪乡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了红军,在一个乡内,近千人参加红军,创造了扩红的奇迹。贺龙家族有近百人参加革命,有不少人为革命牺牲,可谓满门英烈。袁任远的儿子袁意奋,从慈利老家翻山越岭到大庸参加了红军,父子双双参加红军成美谈。大庸县三家馆乡的侯清芝一家九口(包括怀在肚子里的孩子)随红二、六军团参加长征,途中牺牲四人,失散两人,只有三人到达陕北,感动全军。张家界还成立了数十支地方武装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保卫红色政权。据不完全统計,张家界有两万余人参加红军,绝大多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仅有数百人回到了家乡。

三千余人的红四军在武器装备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依靠群众,顽强战斗,取得南岔、赤溪大捷,歼灭了来犯的国民党军三千余人。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中,红二、六军团在遵义会议确定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勇于战斗,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役的胜利,以一万余人的兵力粉碎了十多万国民党军的“围剿”。任弼时同志总结这次反“围剿”斗争时指出,红二、六军团能获得这样胜利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广大指战员英勇果敢、不怕艰苦、坚决奋斗的精神和领导干部的组织创造才能;二是群众的拥护和热烈的参战;三是灵活运用中央及军委关于粉碎敌人“围剿”新的战略战术方针。由于有党的坚强领导、根据地的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赢得了很多战斗的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者英勇奋斗,才使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张家界革命老区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革命老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3.

[2]章学新.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366-367.

[3]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102-107.

[4]徐仁立.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J].百色学院学报,2017(1):98-104.

[5]张家界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红旗漫卷:张家界红色记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117-119.

责任编辑:袁建涛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历史贡献精神内涵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