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的公众心理调适

2020-10-09 10:19艾医卫王帆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心理问题公众

艾医卫 王帆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公众的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显性问题,而公众心理与疫情的有效防控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引导和调适重大疫情中产生的公众心理问题,对于战“疫”的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众容易产生恐慌情绪、焦虑心理、消沉心态和认知偏激等心理问题,引导公众自我调适、重视组织内部调适和加强社会总体調适,有利于解决疫情中出现的公众心理问题,从而为全面战胜疫情提供心理上的支撑。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公众;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5-0047-06

2019年12月以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病毒由武汉开始至全国蔓延。截止到2020年6月1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人数达84641人,累计死亡人数4645人,不管是感染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了2002年的“非典”。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除了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对国家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外,新冠肺炎疫情也让公众的心理问题上升为一个显性问题。在疫情期间,社会公众中的恐慌情绪、焦虑心理、消沉心态和偏激认知等心理失衡问题明显增多,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危及社会安定的群体不良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甚至会引起社会震动。因此,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为例,探析公众在重大疫情下的心理问题,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和调适公众心理,对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维护社会安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重大疫情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

疫情在全国各地爆发期间,每天不断上升的冰冷数字(尤指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医用物资的紧缺,“李文亮”“湖北红十字会”等事件引发的社会热议,长期封闭在家的空虚焦虑感等,都使得形势愈发严峻。部分消极、不健康甚至是扭曲的心理也悄然出现在社会公众中。

(一)不断释放的恐慌情绪

关于人们对灾害的反应,最根深蒂固的假设可能莫过于普遍的恐慌。一般来说,恐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剧烈的恐惧反应,其标志是由非社会性和非理性的逃跑行为而引起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1]恐慌是心理上的反常,因自己对未知或已知的危机缺乏应对的把握而在内心产生的过度担忧、恐惧和惊慌等心理状态。恐慌并非人的天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2]恐慌也是这次疫情的“传染源”。一是对疫情发展形势的恐慌。由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体的发展,关于疫情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数据的激增、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以及转折点的难以预期,加之缺乏全面和理性的认识,使得公众在面对疫情信息时变得越来越恐慌,错误地认为疫情形势无法控制,更有甚者发出了“末日预言”。二是对医疗物资紧缺的恐慌。各地的医用口罩、消毒液、护目镜等医用物资在疫情爆发时常被哄抢一空,部分不良奸商瞅准了“商机”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囤货,再乘机抬高物价。这使得医用物资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引发了公众哄抢各类医疗物资等不理性行为。伴随而来的“诈骗案”“非法制售口罩案”“天价口罩案”“医用物品走私案”等屡见不鲜。这种不理性的恐慌行为,有可能造成市场失序、过度防疫等 “次生伤害”。三是对病情的恐慌。由于对新冠肺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很多人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地区的各医院人满为患,不少人有点感冒发烧症状,就要求医院必须给自己查肺炎,不查就不肯走,开了药也不走,宣称自己是被耽误的肺炎患者。这不仅影响了医院对于患者的及时救助,也增加了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较为突出的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指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其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心理压抑、抑郁、心焦、烦躁、发怒、精神紧张、恐惧不安、害怕、忧愁、抱怨等。[3]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人产生了焦虑心理。一是因疫情形势不断恶化而焦虑。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出乎了人们的想象。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深入和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仅仅一个买菜的功夫可能就会被感染,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也有极大的几率“躺枪”,哪怕是与一个患者在同一个超市、商场短暂接触过都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遭受到了病毒的侵袭,难以完全排除自己感染的可能性,也就难免产生一种焦躁不安的心理。二是因基本生活可能难以保障而焦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一次巨大的冲击,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企业停工,粮食停产,物资紧张。全国多地出现的道路阻隔现象,导致本应正常的地方往来受到严重阻碍,致使物流供应系统严重失灵,多地频繁出现了新鲜蔬果、鱼虾、豆腐等商品短缺现象。这使得不少人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这种心态容易导致人们对疫情发展形势和政府的一些政策缺乏理性的认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其他一些因素作用下,会对社会整体的疫情防控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因对个人和社会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而焦虑。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2020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短期内下滑,已给不少地区的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造成明显影响。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正面临较大生存压力,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小微服务型企业或因难以承受短期冲击,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新一轮“裁员”“降薪”浪潮也随之而来,这无疑又给人们心中蒙上一层阴影。

(三)难以调节的消沉心态

消沉指的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发生变故后产生的沮丧、颓唐、灰心丧气的消极情绪。消沉是意志的钝化,是情感的冷漠,是失意的影子。它不但容易使人丧失前进的信心,而且还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而因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更是让部分人陷入了难以调节的消沉心态之中。一是因“被迫隔离”而消沉。为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控,自疫情全面爆发之时多地政府就开始对辖区内的村庄、小区、单位实行了封闭式的管理,号召大家待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物业公司进行层层把关,严格限制人员出行。长期的“被迫隔离”打破了许多人原有的生活节奏,只能依靠手机和电视来消磨时间,无所事事,加之缺乏社交和身体锻炼,一部分人在这种看似“无止境”的隔离生活中变得意志消沉。二是因“铺天盖地”的疫情谣言而消沉。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使用网络媒体渠道传播和接收信息的途径与权限都全面放宽,信息流转环节也逐渐简单,自媒体盛行。网络谣言是自媒体时代网络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直接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公众精神健康。[4]自疫情爆发以来,就有一些人在有意无意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贴吧等制造和传播着各种谣言,夸大疫情的严重性,一些别有用心者也借着多起社会热点事件来刻意抹黑政府,抨击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无能”“腐败”。当这类信息每天都铺天盖地“推送”到人们面前时,部分人已经从最初的焦虑、恐慌,变成了后来的麻木,他们不再关心疫情的发展形势,不再关心疫苗研制进展如何,也不再抱有希望,而是消极地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生活。

(四)愈发偏激的心理认知

认知偏激指的是人们在进行信息识别和筛选的过程中更易关注负面信息,认识过于极端,不留余地的心理状态。认知偏激是这次疫情中较为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随着疫情的发展,这类心理问题也愈发突出。一是偏执地将“鄂人”视为“恶人”。自疫情爆發以来,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等过激行为。在政府摸排的过程中,部分湖北人、武汉人的个人信息不慎泄露,他们也因此受到了无端的骚扰、谩骂,被认为没有道德,没有公德心。一时间,“鄂人”在许多人眼里变成了制造这次疫情的“恶人”,而“抵抗病毒”也变成了“抵抗湖北人”。二是盲目地信谣言不信政府。从“李文亮医生”到“湖北红十字会”,从一问三不知的卫健委主任,到“离汉返京确诊女子”,一系列发生在疫情期间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得部分公众对政府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一些社会公众开始将政府披露的信息视为“谎言”,将“隔离”视为“侵犯人权”,将疫情发展的客观规律视为政府的“无能”,有些人更是将各种各样的谣言视为“被隐藏的真相”,而对于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取得成果视而不见,总是以怀疑和偏见的目光来看待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各种不配合行为,例如外出不佩戴口罩、进出公共场所拒绝量体温等屡见不鲜,增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二、重大疫情下公众的心理调适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社会公众的心理问题正日渐成为一个显性命题。如何切实做好公众心理调适工作,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就成为了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内容。

(一)引导公众自我调适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公众心理问题往往是通过独立的个人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心理问题通常又是自我调适能力较弱而导致。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好在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公众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做好引导公众自我调适工作。

1.引导公众正确地认识新冠肺炎。有专家指出,每当疫情发生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警惕,一是部分人心存侥幸,大意懈怠;另一个是莫名恐慌,造成混乱。恐慌是这次疫情的助燃剂。而恐慌来源于未知,社会公众在面对新型冠状肺炎时的过度恐慌大多也是因为对这种疾病缺少正确的认识。实际上经过专家们的长时间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经过各种氧疗、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以后,均可以顺利出院。因此,正确地认识新冠肺炎,消除对这种疾病的内在恐惧,主动接受专家们提供的防护建议,并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将成为引导公众自我调适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反,如果不能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新冠肺炎,而是任其继续陷入恐慌的漩涡中,那就有可能使原本可控可防、有条不紊的局面,变得杂乱无序、混乱不堪,甚至产生疫情之外的“次生伤害”。

2.增强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潜伏期长的特点,使得公众的焦虑感和恐慌感日益增强,错误地认为疫情形势无法控制,更有甚者发出了“末日预言”。实际上,中国政府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让很多国家叹为观止,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更是称“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组用“恢弘、灵活、积极”三个关键词评价中国疫情防控。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共卫生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研究持续进步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任何重大突发疫情。因此,要引导社会公众客观、冷静、辩证地分析疫情发展形势,增强打赢疫情“狙击战”的信心和定力,避免因为过度恐慌失去基本的判断力,而盲听盲信盲从,破坏社会秩序。

3.提高公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选择理智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合理地调节情绪。这次疫情既是社会发展中的波折,也是社会中个人所遭遇的挫折,疫情中个人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了一定创伤,部分人还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命。然而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挫折,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处理挫折。对待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学会科学地归因,即找到产生挫折的真实原因,将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5]面对挫折的产生,不能有“怨天尤人”的不良心态,更不能以消极的心态来选择“默默的承受”,而应该通过调整目标、增加努力、改变行为等方式来克服挫折。只有拥有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挫折,从而及时疏导因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防止心理失调。

(二)重视组织内部调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也使得每个人总是存在于各种正式组织或者非正式组织之中。组织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个人的心理影响最直接,对个人行为的调控也最有力。因此,解决好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公众心理问题需要积极借助组织的力量,注重组织内部的心理调适。

1.注重组织成员的心理疏导,形成群体合力。当前已经进入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化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已复工复产,但疫情完全控制尚未出现,使得部分人心中的焦虑、恐慌和消沉等问题仍在持续,一些人甚至患上出门恐惧症和长假慵懒症,产生了顾虑畏难情绪和消极怠工行为。“心病还得心药治”,要解决公众的心理问题,关键还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培养员工自主、自觉、自律、自为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责、尽责,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单位应安排专职人员和专业人才开展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主动寻求社区帮助或请专家学者设立专线电话或微信等服务平台,开展系列咨询服务活动,及时处理员工的心理问题,化解不良情绪,让员工保持理性、尊崇科学,切实遵守和执行相关制度。

2.全面建立防控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还能使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们行为的自觉自律,激励人们齐心协力,打赢疫情“狙击战”。为实现科学防控和有序生产的“两不误”,各单位应强化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工作,建立轮流值班、信息通报、宣传教育、个人防护、志愿服务、防疫物资保障等制度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做到科学防控,确保一方平安。

(三)加强社会总体调适

公众心理调适是受内外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如果说组织内部营造的是公众心理调适的内部环境和小气候,那么,社会总体环境营造的则是公众心理调适的外部环境和大气候。[6]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起的公众心理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这就更需要加强社会总体调适。

1.政府要加强对疫情舆论的引导。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甚至激起非理性的极端情绪。恐慌是这次疫情的“传染源”,而谣言则是这次疫情的“助燃剂”。为了有效遏制谣言,稳定公众情绪,政府部门要继续完善疫情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定期在官方媒体公布疫情相关数据信息,并对疫情的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解读,引导公众理性地看待疫情发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及时报道疫情防控工作的优秀典型,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增强群众的防控意识,针对与疫情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要及时做好追踪与报道,回应公众疑问,满足公众诉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加大对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个人或者组织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网络中各种不实信息,对于恶意编造虚假疫情信息,制造社会恐慌,挑动社会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的个人和组织严惩不贷。

2.强化疫情中的政策法规调控。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正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为了维护经济的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開展,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争取“一企一策”,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减免国有物业房租、降低贷款利率、还本付息延期、完善税收减免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非法经营等行为,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提高震慑力,切实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进行。

3.积极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针对疫情中出现的社会公众心理问题,同样也需要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工作者在做好防控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于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等工具,实现对社区内与疫情相关信息的动态跟踪和管理,通过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组织志愿者上门慰问等方式及时处理公众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利用微信公众号适时地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应激等知识推送,帮助社区住户在隔离期间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K·林德尔.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M].王宏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刘海明.论“信息-想象”——舆论恐慌心理的形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3):36-42.

[3]白玉.干部的心理焦虑及其干预路径[J].领导科学,2013(6):17-18.

[4]严励,邱理.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变迁[J].新闻爱好者,2014(1):26-29.

[5]彭福清,艾医卫.公众心理调适——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思路[J].湖南社会科学,2001(6):28-31.

[6]彭福清,艾医卫.转型期公众心理的调适与社会安定的维护[J].中国行政管理,2001(5):21-23.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心理问题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