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导师制”现状及我国护理专业传统带教模式,分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结合本校护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导师”团队建设为视角,从健全机制、导师遴选及确定职责、组织管理及评价及团队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护理;双导师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方面获得了教育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相关文件指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而护理是一门对实践技术要求比较高、行业需求量大的职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作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正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了课题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护理“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我校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双导师”团队建设,为提升高职护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礎。
一、“导师制”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导师制”概念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提出,并于19世纪将导师制应用于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主要是临床导师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和培养。
我国护理临床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即以老师为主的“师徒式”单向教学法,即一名护生由不同的教师带教,随机分配,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没有特别要求,表现出分散性和不连贯性,这种带教模式忽略了护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能力的培养。
“双导师”即学校和医院按照标准选拔导师,医院导师以兼职教师的形式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院校教师配对,讨论教学和管理,实现团队融合。
二、我院护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我院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明确定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而医学本身专业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欠缺
根据医院调研结果显示,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学生的工作态度也非常重要。存在极少数实习学生工作不积极,消极应对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有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兴趣,对于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工作热情欠缺;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工作成就感低,对于实习单位缺乏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
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接触临床时间短,见习和实习时学生要经历各个科室的轮转,应付各种考试和考核,而没有深入地接触临床;另一方面护理的教育,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但内容更新慢,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对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需求。
(四)专兼职教师团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我院护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一般理论知识过硬,但临床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临床护理训练;而兼职教师临床带教经验丰富,但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凭经验带教,教学方式单一,一般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无从谈起。
三、我院护理专业“双导师”团队建设
(一)建立健全校院融通机制,成立工作小组
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学校与随州市中心医院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同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成立了护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小组,统筹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将医院“导师”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而学校“导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不定期进行实践能力提高的顶岗锻炼,实现聘培相结合,确保了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
(二)“导师”的遴选与职责
围绕培养新时代护理专业合格人才,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完成。
1.“导师”的条件
(1)校内“导师”需具备条件。护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在临床护理实践锻炼累积不少于一年,爱岗敬业,政治素质好,思想上进,关心关爱学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强,乐于承担“导师”职责。
(2)医院“导师”需具体条件。在合作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遴选医院“导师”。通过在医院各临床科室分别选拔2—4名“导师”,建立“导师库”,以充实学校兼职教师。医院“导师”要求护理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责任心强,临床护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基础,有教学意识及能力,愿意承担导师职责。
2.“导师”职责
根据学校与随州市中心医院签订的协议,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护理学院领导、医院护理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护理专家、学校及医院“导师”组成,共同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专题讲座,完善课程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护理专业学历证书(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并重,将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护士岗位胜任力要求融入教学中,并根据每年护资考试特点,不断优化授课内容,共同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徒制班学生校内教育教学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临床实训实践管理及护士资格考试备考;医院“导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学徒制班校内部分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岗前培训,承担学生到医院见习、实习教学任务。
(三)组织管理
“三化四结合”管理“双导师”团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三化”考核法对教师进行考核,即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实用化,考核时间全程化;采取“四结合”式学生成绩考评法,与教师绩效挂钩,即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同时加强专兼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学期举办1—2次教师职业道德的专项讲座,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实行考教分离,加强“双导师”管理。
(四)改革“双导师”评价制度,打造优秀团队
护理学院制定《护理专业“双导师”考核管理办法》并报学校备案,然后组织实施,采取多元评价,与绩效挂钩。按照多渠道、多角度、多对象的考核路线,落实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内部分配原则,打造优秀“双导师”教学团队。
校内“导师”评价: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及《护理专业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為依据,制定《护理专业“双导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教师业绩考核与管理,建立和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与内部分配机制,将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考核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为日常教学行为考核,包括师德师风、考勤、教研活动参与、学生到课率等占总体考核的15%;二为学期综合性考核,包括教学资料检查、课堂教学评价(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科研成果考核、社会服务考核等方面占总体考核85%。在课堂教学评价及社会服务方面倡导第三方考核,将教师考核结果和教师绩效工绩挂钩,与教师评先、表优、晋升、晋级等挂钩,实行奖优罚劣,末位淘汰。
医院“导师”评价:根据遴选标准,建立医院“导师库”,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实行动态更新,由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比例由原来的37%提高到50%以上,并按专任教师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课时津贴及教师聘用等挂钩。
(五)强化内培外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优化结构、重点内培、内培外引”的方针,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双师”、“三高”教师的培养引进。引进高级职称高学历,引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推进“学历提升工程”。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三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努力创造能师、名师、优师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四是选派专业教师赴医院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锻炼、调研考察、技术服务等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学与实践对接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双导师”的遴选、评选及培养制度,建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双导师”津贴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六是强化教师进修提高。通过以老带新、在职进修、学术交流、假期集中培训、主干课程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培训教师。而作为医院“导师”,着重进行教学能力、教学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四、“双导师”团队建立的意义
(1)通过医院“导师库”的建立,进一步充实了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了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能确保我校护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
(2)“双导师”制有利于加强校内教师与医院临床护师的协作和互补,共同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解决了学生理实践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是卫生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促进了学校、医院深度合作,校内教师与医院带教老师联合传授,提高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丹.高职院校青年护理教师“双导师制”培养的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91-192.
[2]钱学欣.高职护理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之“三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75-76.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护理‘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GB1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金义(1973—),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