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亮 黄娜
摘要: 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基于社会、学校、高校图书馆等视角,从观念、环境、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途径,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教育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71
1 引言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知识信息的周期加速缩短,信息总量急剧增长,让信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能在国际竞争中常立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而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对创新意识、能力、思维和实践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问题。
2 信息素質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并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了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同时通过重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积极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开设形式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采取多种措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例如2014年,英国教育部把“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课程改为“Computing(计算)”课程,提出了“明确学生拥有数字能力,让学生通过ICT应用来表达个人想法,变成数字时代的踊跃参与者”的课程目标”[1];2016年,美国政府开始“CS For All(全民计算机科学)”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推动了“double-deep skill(双深技能)”人才培养[2];2017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着重强调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教育;2018年,美国又提出了“全民人工智能(AI For All)”的教育计划;随后,法国、加拿大等国教育部门也纷纷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整体来看,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呈现以下新趋势:
第一,从着力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希望学生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时就注意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扣上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扣”,让学生知道该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何时不使用信息技术,应该用到何种程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等。
第二,从强调学生的工具操作技能到转变为运用科学方法与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三位一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学习,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需要积极运用技术,而不至于沦为技术工具的“奴隶”。
第三,从重视“信息技术自身学习”向“信息技术+”学习转变。学生要掌握如何从数据的层面理解信息,依靠证据做事,采取“创客” “STEM课程”等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成为技术的“消费者”,而且帮助学生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和生活,并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创新者”。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3.1 对信息素养水平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虽然当代大学生大都能够有效地过滤这些信息,成功地识别出误导、有缺陷或不正确的信息,仍然是个问题。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素养存在这样的认识偏差:即“精通技术”等同于“信息素养”。他们认为充分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一技能就无须再去学习如何有效定位、评估和使用他们从互联网上收集到的信息[3]。因此,在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技能将有助于他们获取课内外所需信息之前,必须缓和他们对于“精通技术”的过分自信。
同时,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一,思想认识上都存在以下的误解:
(1)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2)科学研究是一个线性、单向的过程;
(3)使用百度来搜索信息就足够了;
(4)免费的互联网资源足以开展学术工作;
(5)所有的图书馆资源都是可信的。
而这些误解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学生误认为他们懂得如何获得信息,以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跟信息素养有关的技能,认为这些技能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帮助,缺乏对信息素养相关技能如何使他们受益的理解。同时,这种过度自信也将导致很多学生并不太愿意投入精力参与或接受有关信息素养的专业培训。
3.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课程的教学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将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从课程定位来看,其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是非常不清晰的,并不能完全清楚创新型社会中大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也没有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学的出发点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大多旨在指导在校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为了学生完成论文做准备。这样一种定位与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课程设置来看,许多高校只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在任课老师的选择和授课时间安排上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课程设置的不规范和目标不明确也就使该课程丧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从教学内容来看,仍旧是依照既定的教材进行讲授,而大多高校采用的教材内容滞后,有关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愈来愈被大众接受的手机APP应用、云计算对信息环境的影响、数字挖掘分析功能等并没有得到及时增补,导致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检索实践不相适应。而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也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最终有碍学生信息知识的内化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是通过课程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理论教学仍旧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课程中只安排了少量的知识拓展训练,因其量少不能形成系统,无法达到全面系统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把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作为获取学分的渠道,学习过程中过于关注考点内容,从而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片面,而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该课程又以单独设置为主,相对来说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知识,忽视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没有细化信息素养课堂培养目标,没有通过课堂活动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让课程教学丧失吸引力,最终导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3.2.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只有极少数高校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学校的精品课进行建设,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这与学校的学科开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薄弱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在于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层面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没有真正将信息素养教育视为学校课程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大都把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依托在了图书馆,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只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来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这些方式仅局限于纯技术的理论范畴内,根本达不到真正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而真正的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的一种内在能力,不是靠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就能达成的,也不是简单地依靠开设一门文献检索课程就能完成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决定了要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完成,这需要学校从整体层面对相关的资源、相关的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对全校的教师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信息素养的教育。
4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4.1 重新科学定位信息素养教育,细化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随着物联网、大數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素养教育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内容,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创新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和正确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扣紧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扣”。例如,2015年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即包括反思性发现信息、理解信息是如何生成和评估的,以及运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合理参加学习群体等一连串综合能力[4]。从信息素养的发展来看,美国高校以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为基础,把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贯彻到信息素养教育中,尤其注重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不同阶段的学业环境对信息素养要求的侧重各有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科信息素养也是各有侧重。因此,在构建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中,应分析、研究各个阶段信息素养的测评维度,根据不同的专业细化专业信息素养目标,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逐步有效地渗入信息素养,形成有序的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4.2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仅仅靠增加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只有学校和社会都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环境,让信息素养教育处于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中,才会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2.1 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的剧增,QQ、微博及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数量,也缩短了信息更新周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信息中,并且无意中都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或生产者。未来社会的竞争可能更多的是信息的竞争,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规范来约束相关的行为。提升信息素养已不单是面向大学生的问题,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问题。信息素养教育也就必然会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格调。当前世界各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视,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所做出的努力还是不够。我国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实施和推广方法,并将其纳入相关教育标准和实践教育当中去,制定实用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和政策。另外,信息传播要有规范,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群众信息素质的培养,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做好网络环境净化,阻止各种不良的信息侵入。通过创设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互联网秩序井然,为人们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逐步提高社会的信息素养。
4.2.2 校园环境
当前大数据、全媒体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应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校内信息环境的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例如,建设多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学习环境;搭建各种信息展示和竞争平台,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在信息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近几年,“智慧校园”概念的提出,也为我们推进教育信息现代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智慧校园”的核心是通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及基于数据协同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平台,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提供智慧型学习环境,为师生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使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处于一种浓厚的信息文化气息中,从而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应致力于多学科融合,建立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将信息技能与创新精神嵌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授课之余,学校还应加强信息教育资源的开发,开展一些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外活动,积极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信息氛围。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4.2.3 发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阵地优势
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是其开展好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基础。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工作不仅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体现,更是符合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信息环境,推进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建设,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使师生随时随地能够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当前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正朝着智慧型方向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力度还明显不够,还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缩短图书馆与师生的距离,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选派一些具有较好信息素养的工作人员,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利用指导办公室,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当学生在收集和利用信息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信息能力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无形中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
4.3 将信息素养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实现信息化教学
信息素养是通过实践与训练取得的技巧和能力,涵盖了人文、技术以及道德伦理等要素[5]。信息素养教育应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认知工具或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专业课程为主,如果将信息素养融入到学科专业教育当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课程整合信息素养教学,并嵌入到各门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就能形成以指向学科信息素养框架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这种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学生可在不同学阶、不同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形成相对应的信息素养。当然,这种融入并不是要针对信息素养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设计,而是要明确信息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的对应及关联,将信息素养融入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进而实现信息素养与现有课程体系的整合。
4.4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
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教与学的双方均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来传递、交流和探索教学信息,从而有力推动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有效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目的。
4.4.1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的新课改革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与之相应的就必须创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改实践证明教学组织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创新和使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层次地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例如,有的放矢地主导主题式查询,可以强化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互动式演讲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可以提高创造信息、发挥效益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采取“讨论式”“辩论式”“游戏式”等这些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青睐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快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4.4.2 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创建多种学习场景,促进自主式学习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独立于他人的支配和外部干扰,通过学生独立的阅读、倾听、分析、观察、探索、实践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基本素质,具体有:
基于云和PAD的移动式学习场景:移动式学习是随着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开展有关教学活动。基于云平台和PAD移动学习平台,教师机终端可将实验学生群体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在统一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完成一对一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同课异习的困难,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教育。
基于实践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场景: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实践的主阵地。探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原始体验,满足各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相关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也要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教师不仅是客观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过程的推动者、学习条件和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或组织者。设计和开发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场景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6]。
基于创新实验室的创客学习场景:创客学习是概念层面的设计性学习,从实践层面来说是一种跨学科式的学习,本质上是基于创作或者创意的学习,它的核心特征是知识、思维、行动和创造力的统一。这种全新的学习范式是教師通过独立选题、分析研究、创造性思维、知识重构、原型制造、设计优化、测试迭代、评估共享,为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
4.4.3 改进教学流程,倡导先学再教后练模式
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明确为:教师传授的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培养的是信息情感、信息态度以及信息价值观,倡导的是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再教后练”模式可以让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教学目标,再通过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思考自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并完成学习要求,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评价、补充和纠正,最后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实践训练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有效地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也让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引入“微学习”模式,依托微课程,做好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例如:学科知识地图、微课程视频、进阶式微学习、学习分析系统。二是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充分汲取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移动教学的可视性、移动性以及交互性特点,创设“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并根据一系列有关学生的技能、信心、期望的报告,创建一个针对技能和学习习惯的自我评估工具,帮助学生和研究者了解在线课程的要求。同时,线上课程还需提供丰富的线上媒体与沟通工具,以增进课程互动与学生的参与。三是引入翻转课堂,转变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素养课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改变教师讲和学生听的简单的师生对话模式,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好等问题,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7]。
4.4.4 完善学习反馈机制,探索基于过程的分析与评价
学习评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学习反馈对于帮助评估教学内容,确保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学习反馈中普遍存在教师自我性强,反馈参与范围窄,时效性差等缺点[8]。此外,由于学习规范化的反馈内容还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学生就很难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更难以探索出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内容及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评估也需要发展和改变,如何在评估的基础上展开反馈也是值得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现已开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评估的反馈环节,创设基于教学应答系统的学习反馈,实现“全员参与,远程互动、分析学情,以学定教、记录历程”,可以破除传统教学反馈延迟方面的弊端。利用过程反馈和客观数据取代总结结果,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游戏活动、教学评估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5 结语
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里的七大素养之一,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经济体与国际组织的重视。为了适应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钱松岭,董玉琦.英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9):5-9.
[2] 李锋,熊璋,任友群.聚焦数字化竞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看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7):26-31.
[3] Du Wei,Wang Shi-hui,Wu Hua-l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c]//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EED 2018).Atlantis Press,2018:151-153.
[4] 杨朝晖.《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6(6):28-31.
[5] 刘屏极.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 刘晟,魏锐,周平艳,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116.
[7] 周蓓蓓,周敏华,刘丹.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及教育对策—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11):14-19.
[8] 陈明选,王诗佳.测评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反馈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35-42,61.
作者简介:谭亮(1983-),男,邵陽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学科服务。
黄娜(1983-),女,邵阳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口述文献开发与利用、学科服务。
(收稿日期:2020-02-27 责任编辑:张静茹)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school, and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University Library;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