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燕
摘要:党课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而言,党课教育是其增强党性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提升高校党课教育质量、运用党课引领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党组织必须重视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党课教育 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192-02
党课是“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中共党员的必修课。抓好党课教育是党内一项重要的政治生活,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党组织提升党课质量,开好党课、上好党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引领大学生党员主动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党课教育在高校党组织中开展的现状
(一)党课教育落实不够自觉、效果不佳
个别高校党组织对党课教育不够重视,对其落实不够自觉,认为党课教育是“走形式,走过场”,而个别大学生党员也存在“党课学习是软指标”的认知误区。也有个别党组织对党课学员的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评价反馈等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从而导致党课学习效果不佳。
(二)党课教育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首先,高校党课以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是党纪、党章党规等内容为主,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枯燥、单一,难以入脑入心,大学生党员学习自觉性不佳。其次,缺乏计划性、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大学生党员难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最后,没有处理好学和用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党课教育没有注重引导大学生党员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难以真正发挥党课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容易造成大学生党员欠缺运用党课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党课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党组织主要以课堂讲授这种传统方式开展党课教育,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更多地考虑教学内容,容易忽略大学生党员的接受程度、感受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更多运用传统的教学设备,较少运用新媒体教学方法,课堂缺乏吸引力与活力;课堂缺少与大学生党员的互动,大学生党员较少参与课堂,难以对党课知识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无法掌握其精髓。
(四)党课教育创新意识不够,存在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现象
个别授课教师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没有认真备课,导致党课质量不高、效果不佳。面对新课题、新形势,个别授课教师墨守成规,没有做到联系实际、拓展思维、丰富党课的内容、赋予党课“时代性”。没有打通党课与新媒体融合的渠道,使党课更加“新颖”,传播更加“及时”,难以真正推动创新在党课教育中落深落实。
二、高校党课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方面不够重视
个别高校党组织从思想上对党课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党课教育作为一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政治任务来抓,认为只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就能基本完成任务。党课教育形式化,过于追求党课教育的“数量”,忽视了党课教育的“质量”。思想上的不够重视,容易导致党课教育在高校党组织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二)组织方面不够得力
党课教育是一项政治性、严肃性很强的工作,但个别高校党组织未能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没有明确相关党组织“第一责任人”对党课教育进行管理、统筹、把关;有的党组织对党课教育较为消极、敷衍应付;对在党课教育中发现的、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对症根治,影响党课质量的提高。
(三)落实方面不够深入
有的高校党组织主观上对党课教育不够重视,个别教授党课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对党课教育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有的高校党组织的党建业务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党课知识科学、全面的认知和精准的把握,缺乏执行底气;有的高校组织未能掌握党课教授的方式方法,党课教育落实容易因此打折扣。
三、提高党课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意识
1.高校党组织要强化“第一责任人”责任担当
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确保党课教育在各级党组织落实到位。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成立党课教育工作室,研究党课的管理、实施、反馈等问题。
2.强化制度意识
高校党组织全体党员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对于党课教育,高校党组织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范执行,狠抓落实。
3.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认识到党课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风建设及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渠道,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课教育,行动上自觉落实党课教育。
(二)提升党课教育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影响党课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在提高党课师资水平上下功夫,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定期组织党课教师开展理论学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次,高校党组织要定期开展对党课教师的培训活动,可以组织集体备课活动、专题研讨活动,就党课的思想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讨,为党课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最后,高校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队伍,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讲党课,建立“党课师资库”,充分发挥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校内外合力,为党课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
(三)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党课的质量
1.突出党课教育的“党性”
“党课姓党”,首先,高校党组织在开展党课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理论、论述作为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次,高校党组织要在大学生党员对党课“学深弄懂悟透”上下真功夫,既要深入淺出地讲透理论知识,又要立足本土、联系实际,把道理讲清、讲透、讲实,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还要制定学习反馈机制,及时跟进大学生党员学习党课的效果,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启发大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2.突出党课教育的“时代性”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深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代重大理论创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在开展党课教育过程中要立足于时代,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增强党课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出党课的深厚底蕴,也要与时俱进,赋予党课鲜活的时代性;既要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启发大学生艰苦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要用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党员强化责任担当,勇立潮头、做时代的奋斗者。
3.突出党课教育的“故事性”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讲好故事,是提高党课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1)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人、时代楷模的故事,等等。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大学生党员真正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使中国故事成为激发大学生党员奋进的原动力,使中国故事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2)要讲好身边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身边先进、典型的故事,让党课教育走“新”又走“心”,也让身边优秀的人、浓厚的情鼓舞大学生党员。例如在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共抗疫情。在这场无硝烟的疫情防控中,有着各行各业的逆行先锋。他们当中有新时代“硬核”的共产党员,有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有任劳任怨的社区工作者,也有朴实无华的志愿者。这些逆行先锋的故事,是我们的“身边故事”,也是党课教育生动的、鲜活的题材。这些逆行先锋的故事能更好地凝聚正能量,勉励大学生党员向先锋看齐、增强责任担当,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4.突出党课教育的“新颖性”
当前,党课教育要走进并深入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就要充分发挥党课教育的“新颖性”。一是转变课堂的讲述方式。党课教师要摒弃官话、套话,用“接地气”、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党课讲得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课堂效果、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二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党课教育不能一味地用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关注到95后、00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党课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因材施教,综合选择启发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教授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党课教育中的参与度,让课堂活起来。三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党员常用的传播手段、信息接收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教育技术,持续丰富教学资源。利用幻灯片、计算机、互联网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加大信息传递量;利用慕课、微视频、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网、网易公开课等线上学习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党课学习,并可组织学生课后观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深化大学生党员对党史的認识,使大学生党员接受党性锤炼和革命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
四、结语
党课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担当起来、行动起来,把党课教育作为一项党内政治工作来抓,全方位提升党课教育的质量,党课教育既要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又要引领大学生党员成为“四讲四有”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琦,赵欣.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J].科教文汇,2019(11):26-27.
[2]韦佳妮.“微党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及思考[J].智库时代,2020(15):34-3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