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运气学说适宜性研究(Ⅱ)
——寒热气候

2020-10-09 13:28:02王毅荣伏芬琪张尚祖金荣花陈祺方峰罗汉庞朝云丁瑞津
中医药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运邪气心火

王毅荣,伏芬琪,张尚祖,金荣花,陈祺,方峰,罗汉,庞朝云,丁瑞津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20;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2;4.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19;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运气学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创造性提出人体发病与自然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运气学说也是一套完整的医学气候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简单实用的推演,使得人们能够预测年、季等不同时间尺度寒暑热火等邪气演变,进而对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和疾病的流行作出预测。如在《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中,岐伯指出:“炎暑流行,金肺受邪;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或“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在近2 00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运气学说展示出了极高的实用价值[1-3],近年来对运气学说(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局地或应用[4-7],加之我国各地气候复杂多样[8-10],对我国全区时空代表性不强,有必要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加以研究及改进。在六淫邪气中,寒热邪气是最为频发的一种[11-12],基于我国寒热邪气时空演变特征,对运气学说寒热气候的适宜性予以研究,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结果,证实了运气学说继承和发扬的科学必要,体现中医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应对复杂系统的独特优势[13-1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选取了分布在我国的,气象记录年代延续最长的83个气象观测站,收集并整理了55年(1951—2005年)间近地面大气温度逐日实测数据资料。

1.2 方法

为提取气象要素场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自然正交分解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旋转自然正交分解函数(rotat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对全国长期近地面温度时空场特征进行分解刻画,该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15];为分析寒热过程的复杂性,计算大气温度序列分形维数D (Fractal Dimension)[16],其大小反映了次区域寒热变化过程线形态复杂程度。

以大寒日为年度起始分界日,对83站(气象观测站)55年的气温(剔去线性趋势)年距平序列资料进行EOF和REOF分解。以气温的正负距平划分热寒,将正距平定义为热年(偏热),负距平定义为寒年(偏冷)。

大运是主管每年全年气候变化的岁运,又名中运、岁运,大运有太过与不及。每年的年号凡逢天干甲和己年,大运都属于土运,从土运开始依次各年按天干五行顺序排列。

将公元记年转为甲子记年,如1951年记为辛卯年,依次按天干地支组合排列。岁运的计算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素问·天气交变大论》)和岁运太过与不及和五行生克关系,定义值年大运与寒热气候(见表1),为便于计算,将岁运寒热序列中热年记为1,寒记为-1。1951—2005年间的寒热序列构成了一个容量为55(55年)的取值为1或-1数字序列,简称为值年热寒序列。

表1 值年大运与对应热寒

2 结果

2.1 寒热一致性

55年气温(已剔去线性趋势)距平的第一空间型EOF1方差贡献51%,明显高于其它空间型,EOF1及其主分量(PC1)反映出全国气温场演变的最主要特征。年气温距平EOF1揭示寒热时空演变最主要特征是,我国寒热邪气最容易在黄淮流域地区体现出来,该区域是我国心肺最易受邪的地区;PC1曲线反应了我国寒热的年际趋势变化,在1951—2005年间,1988年之前以寒邪为主,之后以热邪为主;寒热邪气演变存在寒邪减弱、热邪加重的趋势,则心火受邪不断减轻,肺金受邪趋向加重。

PC1与岁运寒热序列间相关系数为0.272(在a=0.05水平上相关显著),表明了五运概括了我国寒热演变的主要规律。大运年推算的寒热年与实测一致则记为正确,则全国83站55年正确率为60.2%,89%的站点正确率在56%以上;若按气象评分标准(预测与实况趋势一致或相反趋势距平不超过0.5 ℃)计,准确率达到86.6%。寒热正确率存在地域差异,大致是华南地区和西北东部地区相对较高,西南等地相对较低。

五运寒热与东部区(1区)相关性最高(表2),我国中部区(2区)相对较低,西部区(3区)几乎不相关;与六气相关程度很低。

表2 RPC主分量与五运六气热寒序列相关系数

2.2 寒热复杂性

在五运寒热年基础上,综合六气“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之后,构成五运六气寒热年序列与气温PC1间相关系数反而下降,55年正确率为52.3%,正确率在56%以上站点降到20%。可见,寒热演变就全国整体而言六气不够适宜,体现出寒热演变的区域复杂性。

分维数D值大小反映出变化过程线形态复杂程度,主要反映的是相邻峰谷差的平均变化。平均峰谷差越大,则过程线的起伏越大,过程线越复杂,表现在过程线局部峰谷变化频繁、峰谷落差大。采用rk=2k(k=0,1,2,3)作为时间序列度量的特征线度计算,得到全国1951—2005年间候气温分维数D,总体上D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越过黄河河套向西地域分布变得凌乱,表明我国寒热年际变化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幅度加剧、寒热行为愈趋复杂。

2.3 寒热地域性

从年气温距平的EOF1概括了51%方差(1951—2005年),也反映出我国气温变化还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因此,利用REOF分解将空间相关程度高的区域划分在一起,前3个空间型统计学显著,解释了总方差的80%。依据空间模态分布中数值大小反映出区域内相关程度,大值区域内相关程度最高。第1空间模REOF1解释了38.24%方差,数值大值区在我国东北地区,构成了一个高相关典型区,简称为东部区;第2空间模REOF2解释了31.22%方差,大值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构成了一个高相关典型区,简称中部区;第3空间模REOF3解释了11.02%方差,大值区在我国最西部,构成了一个高相关区域,简称西部区。

2.4 寒热邪气演变

以沈阳、西安和乌鲁木齐等分别代表1~3区,研究各次区域寒热时间分布特征。从55年总体气候态来看,沈阳、西安和乌鲁木齐代表站的气温曲线形态十分相似,各地暑热冬寒(冷)特征突出,4月初—10月底以热邪为主(平均气温高于历年平均),其余时段寒邪为主。寒热变幅乌鲁木齐最大,西安变幅最小,可见东北区、中部区、西部区都是夏季肺金易受邪,冬季心火易受邪;其中乌鲁木齐区域热寒邪气都较重,西安区域寒热邪气相对较轻,沈阳介于二者之间。

图1给出1~3区REOF的时间系数(RPC)序列(含六阶主旨函数)及其小波分析,六阶主旨函数与原序列在a=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图1 沈阳(a)、西安(b)和乌鲁木齐(c)区域时间系数RPC序列(左)及其小波分析(右)

图中可见,东部区(图1a)寒热阶段交替出现、波动较大;振荡在1960年代以15年周期为主,2000年代周期不明显,其余时段以准5年周期为主;1988年之前以寒邪为主,1970年代最盛,心火易受邪;1988年之后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可见,寒热邪气演变的短周期、长周期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一致性程度高。

中部区(图1b)大致寒热2阶段、波动较小;振荡以2~3年为主,在1980年代以前15~16年长周期也比较明显;1993年之前寒邪流行,心火易受邪;1993年之后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可见,寒热邪气演变的短周期、长周期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比较接近。

西部区(图1c)寒热邪气交替频繁、波动较大,振荡1970年代以10年期为主,其余时段以准8年周期为主;1950年代寒邪最重,1970年代、1980年代中初期寒邪较重,期间心火易受邪;其余时段以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可见,寒热邪气在1970年代振荡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接近,其余时段不一致。

由此可见,三个次区域寒热演变时段内存在的准5年、10年和15年振荡周期,与运气学说中“五运”基本周期(5年)是相一致,同时寒热也存在着周期不明显或周期远离5年的阶段。

准2~3年和8年较之于“五运”基本周期(5年)存在着“过或不及”,需要进一步订正;运气学说中用“六气从化、主客加临、司天在泉”等思想予以修正。

给出1~3区REOF的时间系数(RPC)序列和修订五运六气逐年修正寒热(热为1,寒为-1)对应关系。对于东部区,将值年大运中阴火寒年修订为热年(木生火,岁火不及修订为岁火太过);对于中部区,土生金、土克水,故将值年大运中阴金、阴水年热修订为寒;对于西部区,本地金使弱金加强,金生水使弱水加强,故将值年大运中阴金和阴水年热修订为寒年;由此,相关程度显著水平再次提高,中部地区提高最为明显,成为比较适宜(表3)。五运六气与各区相关程度明显差异表明了,五运理论东部区最适宜,运气学说成书与流行于中原地区有一定的道理。

表3 RPC主分量与修正后五运、六气热寒序列相关系数

即按六气从化、主客加临、司天在泉等予以修正,五行观点认为五方主气不同,如西方燥金、东方风木、南方火热、北方寒水、中央湿土等,而五行之间又存在生克制化关系,结合逢阳的干年为太过,逢阴的干年为不及。太过即主岁的岁运旺盛而有余,为本气流行;不及即主岁的岁运衰少而不足,克己之气流行;《素问·天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和“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及“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素问·至真要大论》)订正之后,显著水平再次提高,相关程度提高到显著水平,通过a=0.05水平信度检验,达到适宜水平。

3 结论和讨论

3.1 地域差异

从55年间我国寒热演变存在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等3类高相关典型区,我国寒热邪气演变由东南向西变化幅度加剧、或寒或热行为愈趋复杂;变幅西部区最大,中部区变幅最小,东北区介于二者之间。

3.2 周期特征

东部区寒热阶段交替出现、波动较大;振荡在1960年代以15年周期为主,2000年代周期不明显,其余时段以准5年周期为主;1988年之前以寒邪为主,1970年代最盛,心火易受邪;1988年之后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寒热邪气演变的短周期、长周期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一致性程度高。

中部区振荡以2~3年为主,在1980年代以前15~16年长周期也比较明显;1993年之前寒邪流行,心火易受邪;1993年之后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寒热邪气演变的短周期、长周期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比较接近。

西部区振荡1970年代以10年期为主,其余时段以准8年周期为主;1950年代寒邪最重,1970年代、1980年代中初寒邪较重,期间心火易受邪;其余时段以热邪为主,肺金易受邪;寒热邪气在1970年代振荡和阶段性与“五运”周期接近,其余时段不一致。

三个次区域寒热演变时段内存在的准5年、10年和15年振荡周期,与运气学说中“五运”基本周期(5年)是相一致,同是寒热也存在着周期不明显或周期远离5年的阶段。

3.3 “运气”修正

五运推演寒热准确率较高,全国83站55年正确率为60.2%,89%的站点正确率在56%以上;单纯六气推演在我国大部地方不够适合。准2~3年和8年较之于“五运”基本周期(5年)存在着“过或不及”,利用“六气从化、主客加临、司天在泉”等思想予以修正后效果大幅改善,都成为适宜区,其中全国东部区最适宜,中部区次之,西部最差。

值年大运学说中的五年周期与我国热寒气候演变准5年振荡周期十分一致,是运气学说概括了我国热寒气候演变最主要、最基本规律的内在根源;寒热气候演变中的准2~3年和8年较之于“五运”基本周期(5年)存在着“过或不及”,是“六气从化、主客加临、司天在泉”等思想存在的必然要求。予以修正后效果大为改善,在我国的地域适宜性大幅提高,但存在着难以量化和缺少气候趋势分析的不足,需要大力发掘加以提高。

猜你喜欢
大运邪气心火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中医药导报(2022年6期)2022-11-07 02:35:56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 04:37:54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 04:37:54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10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大运之河
青年歌声(2020年1期)2020-01-14 05:20:26
别轻易拔罐刮痧
女士(2017年8期)2017-08-08 11:32:27
大运中心与大运村15日将落成并移交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
深圳市建工署完成大运工程建设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