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黎
[摘要]英语学习活动观所倡导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活动观的提出为实施英语阅读深度教学、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文章以Peter Pan导读课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名著导读课中如何通过活动的设计铺垫背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深度阅读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名著导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41-03
开展英语名著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真实的目标语言文化知识,学生能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从中获得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示(王慧等,2018)。但名著往往篇幅长、词汇量大、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阅读计划和方法,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浓、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通过名著导读课、整本书阅读课、赏析课及读后分享课等课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完成对主题的探究和对语言的赏析,以提高名著阅读效果。
在上述所有的课型中,名著导读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读是指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名著之前,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效的名著导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下的名著导读课设计,即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創新三个层面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活动链,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并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增强思维能力、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黑布林英语阅读》丛书的Peter Pan导读课为例,探究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指导下名著导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Peter Pan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最为著名的小说,主题语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范畴。小说讲述了彼得·潘——一个会飞的拒绝长大的顽皮男孩与温迪以及她的弟弟们在永无岛(Neverland)的各种历险故事。小说聚焦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于“成长”意义的思考。阅读Peter Pan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长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学会承担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
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面分别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2018)。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关注名著体裁,围绕话题创设情境
笔者在幻灯片上呈现中外童话名作(如《皇帝的新装》《灰姑娘》《神笔马良》等)的相关图片,激活学生关于童话故事的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就童话故事的共性特征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以童话故事的体裁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童话故事的体裁特征,即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多彩形象的插画、意义深刻的主题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为后续阅读作好铺垫。
2.关注封面与简介,了解故事授概
在此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封面预测故事情节,通过阅读作者介绍了解创作背景,通过阅读目录和内容简介了解故事梗概。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1)阅读作者简介,填写作者信息表(如表1);(2)观察并描述封面图片,预测故事情节;(3)快速阅读目录及内容简介,完成故事主要内容填空;(4)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猜测人物,了解故事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故事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作者简介后填写作者信息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封面图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预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培养逻辑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和故事简介完成主要内容填空,训练学生概括、整合信息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能力;最后以猜测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故事主要人物形成初步印象。此环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对Peter Pan的相关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成初步了解。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图片的能力,用英语描述图片的能力,快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及逻辑、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教育部,2018)。
章节导读是导读最核心的环节(孙俊,2019)。在这一环节中,笔者主要通过对两个重要章节的导读,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方法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1.导读第六章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文本
笔者在本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Q1:Observe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see in thepicture?
Q2: What's happening in the picture? Have aguess.
Q3: What's really happening? Read this chapter.
Q4: Can you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key words inthe word bank?
Q5: Can you use one adjective to describe the lifein Neverland?
Q6: Do you like the life in Neverland? Why or whynot?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的六个问题难度依次提升,开放度依次增大。笔者首先依据童话故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章节插图,预测故事情节,以此训练学生从多模态语篇中获取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预测,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次得到训练;通过让学生阅读章节内容并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引导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对章节语言进行内化,使学生的概括及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随后,在学生完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以一个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来描述永无岛上的生活,训练学生高度概括信息的能力及发散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对永无岛上的生活作出评价,并给出理由,学生需对从章节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自我认知,形成价值判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观点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步完成对本章节的深度理解。
2.导读第十章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笔者在本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Q1:Observe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see in thepicture?
Q2: What's happening in the picture? Have aguess.
Q3:What's really happening? Read this chapterand fill in the blanks to show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Q4: What kind of boy is Peter? Find proofs in thetext to support your idea.
Q5: Can you use one adjective to describe the lifein Neverland?
【設计意图】此环节中的五个问题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笔者首先在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本章节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特点,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转化,训练了学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操练内化了语言知识;在学生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后,笔者又设计了人物评价活动,指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关注人物描写,品读人物性格,并要求学生从章节中找出相关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创设情境,组织讨论
通过导读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章节,笔者让学生对永无岛上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提问“Doyou want to live in Neverland? Why?”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开拓思路。
【设计意图】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是上一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需基于文本内容,依据自身价值观及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观点:有的学生想去永无岛生活,因为那里充满冒险;而有的学生认为去永无岛未必是个好的选择,因为这会使我们的父母孤独和伤心。随后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开拓思维,了解文化差异。此活动建立起了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与分享,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语言能力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也得到训练。此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主题的探究进一步深入,更为接下来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作好了铺垫。
三、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与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新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转化为素养(教育部,2018)。
在此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预测故事的结局,并以续写的方式为故事创作一个结尾。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小妇讨论
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Q: Should the children live in Neverland forever?Or should they go back home to live with their parentsand grow up day by day?Why?
【设计意图】此问题开放度较大,需要学生运用新建构起来的知识,比较永无岛的生活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形成观点并作出论证;也需要学生平衡孩子的无忧无虑与成长中的烦恼和责任的矛盾,结合自我价值判断,运用之前内化了的语言知识理性表达观点。此活动的设计指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判断、论证等高阶思维的培养,也引导学生就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探讨。
2.创造性写作
笔者要求学生在上一步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续写,并给出以下开头:
Peter and his friends live happily in Neverland formany years.Then…
【设计意图】写作前的讨论为学生续写作好了语言和内容上的铺垫,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完成对故事结局的创作。通过此活动,实现了学生语言及内容在输入和输出上的动态平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性和批判性也得到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名著主题的深层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缺乏阅读兴趣和方法是学生名著阅读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有效的名著导读课应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铺垫背景知识、指导阅读方法为目标。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教师应围绕导读目标,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出发,设计由易到难、由表层理解到深度探究的一系列层层深入、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注重深度阅读方法的渗透,使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教学和思维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此提高名著导读课的效率,在导读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孙俊.英语名作整本书导读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7):37-39.
[3]张凌敏.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设计[J].英语教师,2018(14):146-150+154.
[4]张献臣.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角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6):36-41.
[5]王慧,侯鹏.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整本书研读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学习,2018(11):47-54.
[6]王兰英.对六要素整合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2):7-12.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