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荷塘月色》结构严谨、用词精当、意境唯美、情感真挚联系当时的背景去读《荷塘月色》,会发现其中寄寓了朱自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想挣脱又不能的复杂情感。文章主要探究了《荷塘月色》的画面之美、韵律之美、情感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艺术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 25-0032-02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用词精当、意境唯美、情感真挚,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全文描写了月色之下荷塘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其向往自由生活,渴望超越现实而又不能的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其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真实心路历程。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欣赏与赞美之情,寄托了作者向往美好未来的思想情怀。
一、富有质感,画面之美
朱自清的散文如诗更如画,其笔下的《荷塘月色》犹如一幅铺开的画卷。读者在品读《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月光如水、荷叶田田、树影婆娑、微风徐徐的美丽世界。美不胜收是对荷塘月色最好的概括。《荷塘月色》中的每一处景物描写,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分析景物描写是鉴赏这篇文章的关键。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都进行了描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犹如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好似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又仿佛是一张真实而生动的彩色照片。文章把景物表现得真实且动人。
《荷塘月色》既有静态之美又有动态之韵,每一帧、每一幕都精彩至极,真实生动。作者对自然风物进行了精细的刻画,使月色与荷塘相映成趣,进而构成了一个静谧唯美的画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先生集中笔墨,对荷塘中的景物和月光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内容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和细腻的质感。具体来说,就是朱自清先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摹,对月色下的荷塘中的各种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音等进行了生动的展现,使文章内容具有流动的质感,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纵观全文,能够使人产生静由心生的感受。在这样空明纯净的环境中散步的朱自清先生获得了了无挂碍、宁静自在的体验,由此创作出了这篇意蕴丰厚的文章——《荷塘月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荷塘月色》中处处展现着画面之美。朱自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明晰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他还善于借助通感这一修辞方式,将难以摹状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以使描绘的画面具有流动感与真实感,从而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联想和想象。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便细腻、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朱自清将景物描写得灵活灵现,用文字绘声绘色地带领读者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体会皎洁的月光下自己所产生的细腻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朱白清笔下形象生动的描写是其感情倾泻于笔端的真实创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荷塘月色》展现了朱自清高超的写作技艺,表现了他真实深刻的心灵感悟。《荷塘月色》所呈现的画面,远近结合,给人以真实生动的感觉。
二、流露韵味,韻律之美
《荷塘月色》犹如一首月光下浪漫的小夜曲,曲调悠扬婉转,声声切切,余音绕耳。朱自清将情感倾泻于笔端,而又使情感流淌在读者心头。朱自清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却处处洋溢着诗韵之美。全文在叙述和描写方面给人一种娓娓道来、浅吟低唱之感。王力先生曾说:“语言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既有匀称整齐的和谐之美,又有错落起伏的抑扬顿挫之美。其句式整齐和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充满着灵动的气息。朱自清既善于借助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结构的整体性,又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灵动性与趣味性。与此同时,朱自清还善于运用叠音词、叠韵词等来创造文章的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使文章朗朗上口,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荷塘月色》如同一首缓缓流淌在心间的柔美乐曲。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极有韵味地表达了满月被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情景同样十分美丽迷人,这样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朱自清还非常传神地运用了矛盾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整齐且多变的风格,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个句子,加深了文章的意蕴。为了创造和谐的音律之美,朱自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之中十分讲究平仄关系,从而使文章读起来有高低起伏、气势延绵之感。在写作中,作者用“月光”来代替“月色”,如此便形成了“光”与“塘”的和谐押韵。本文最具特色的是叠词的使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表达体现出和谐悦耳、鲜明活泼、节奏明快的特点。朱自清使用“渐渐”“层层”“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等形象地描摹出了自然景物及人物的状态,还增强了文章的浪漫抒情性。这些叠词分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之中,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
语言运用独具匠心,文章格调浪漫典雅。通过对语言的精雕细琢,朱自清创作出了这篇经典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能构成动人的旋律。朱自清注重运用语言传递声音,将画面与声音、情景与诗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呈现出婉转悠扬、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三、表达心声,情感之美
言为心声,情在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应在写景过程中融入情感色彩,使想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没有情感的描述是单调且空洞的,缺失情感的表达是苍白而无力的。《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作品创作于1927年,这是一个政治局势动荡,社会局面混乱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之中。朱自清不能够弃笔从戎,不能够拿起武器走在斗争的最前沿,心中颇为郁卒。作为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朱自清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不仅有对当下生活的迷茫与彷徨,还有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因此朱白清以笔为戈,借助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然而为何不宁静,文中却并未交代清楚,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猜想。朱自清在极尽笔墨地描写了荷塘与月光等景致之后,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联想的世界,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了采莲和采莲的人。用心品味《采莲赋》中的一词一句,沉浸在《采莲赋》中的美好境界中,对于朱自清来说,既是一种追忆,又是一种畅想。当时的朱自清身在北平,笔下原本描写的是清华园内的荷塘,那么为何笔锋一转写到六朝时期的采莲景象呢?文末提道:“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惦记江南的什么呢?文章也并未给出回答。其实,对于朱自清来说,江南是家乡,是心灵的归宿,代表着安宁的生活。朱自清从现实走进理想并穿越历史,倾诉着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自由的渴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朱自清怀着不平静的心情与自然、历史、自我进行了对话,并将其内心真挚的感悟诉诸笔端。
跨越理想与现实,对接历史与当下。朱自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穿越历史,感受美好,寻得心灵的宁静。在描写《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朱自清进行了彻底的情感释放、真实的自我剖析、勇敢的观点倾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为了挽救新文学的颓败之境,《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发出了“提起你的笔,来写这个不同寻常时代里的生活”的号召。笔者认为,这篇《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对这一号召的回应。朱自清心中有一团火,他想要奋起反抗,挣脱牢笼。通过描写宁静月色下的美丽荷塘,朱自清先生表达出了他想要追求新生活、渴望新世界的愿望。
《荷塘月色》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还有人物情感的真挚表达。《荷塘月色》里的描写如画一样唯美,如音乐一样扣人心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品读《荷塘月色》,我们会发现这是朱自清以美为武器,向黑暗社会刺出的最勇敢的一刀。
[参考文献]
[1]章桂周.美从何处寻:《荷塘月色》新解[J].语文月刊,2019(11):67-69.
[2]许爱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荷塘月色》含蓄性语言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2):61-63.
[3]刘海云.“荷塘月色”为何“异”样美?[J].语文月刊,2019(5):62-64.
[4]冯雁.传承与嬗变:《荷塘月色》審美意境探析[J].语文建设.2018(32):42-44.
[5]张萍.从《荷塘月色》探究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4):78-81.
(责任编辑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