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前文我们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怀疑韩国公,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儿女亲家、大明开国功臣李善长,也是胡惟庸一党,而杀了他一家大小72口人。时,朝中大臣多以为李是冤枉的,但都怕受到牵连,没有人敢站出来替李辩冤。其时,之前已因在朝堂之上口无遮拦,而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的解缙,却又一次挺身而出,代御史郎中王国用和夏长文各起草了一篇为李辩冤的文书,更胆大包天的在文中说太祖皇帝是“大谬不然”。要是换成别人这样说,那脑袋早就搬家了,不被满门抄斩,都属万幸。
可是太祖皇帝还是只觉得解缙是年轻不懂事,缺乏涵养,给人利用了,而没有治他的罪。而只是将他的父亲解开(也是当时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找了来,对他说道:“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意思就是说:古语有云“大器晚成”,朕是很看好你这个儿子,但他现在还是太年轻了。以他这种刚直的、点火就着、说话不过脑子的性格,在官场上行走,是很容易被人抓到小辫子的。朕是实在不愿意看到他成为众臣功击的对象,所以把你找来,是想让你先把他领回家去。让他用十年的时间,在家中好好地修身养性。朕相信,以他的聪明才智,经过十年的反思,说话办事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容易冲动了。到时候,再叫他回来做官,他未必不能成为一代名臣。
说到底,朱元璋这么做,还是为了保护解缙。说来也是奇怪,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从来都是看谁不顺眼,想杀就杀、说杀就杀,一点都不带犹豫的,可唯独对解缙永远是网开一面,如果说朱元璋在别人眼里,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但在解缙眼中,却未必不是一个忠厚的长者。
解缙在跟父亲回到吉水老家后,一待就是八年。在这八年当中,他一直闭门著述,先后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还删定了《礼记》。
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其实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像解缙这种大才子,在“有瑕玉”和“无瑕石”之间,基本上都会选择前者。且他这种性格的养成,未必没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份功劳。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明惠帝(因其年号为建文,是以也称建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肯定会伴随着一场权力争斗。解缙心想,虽然太祖皇帝要他在家中修身养性十年,此时才过了八年,但他这个时候若不马上还朝的话,再过两年回去,恐怕朝中就没有自己的位置了。于是,他立刻就打点好行装,以“吊丧”之名,匆匆从老家吉水赶回了南京。
可是让他万没想到的是,他刚一下船,就被有司给抓了起来。毕竟太祖皇帝之前有话,让他十年后再回来,而他在没有接到新旨的情况下,八年就回来了,是有违太祖的旨意的。且当初他在朝中得罪了那么多人,这些人肯定是不愿意看到他这个时候回来,跟他们竞争官位的……
但解缙当年是因为替韩国公李善长鸣冤,而被太祖皇帝逐回老家的,而建文帝从本心上来讲,也是觉得李善长是被冤枉的,加上他在登基后,急于想转变大明在他的爷爷、太祖皇帝的统治下,给人们留的残暴的印象。所以当他听说解缙回来后,立刻就召见了解缙,并让他做了翰林待诏。就这样,解缙在虚惊一场之后,又成为了朝廷大员。
然则,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解缙变了。虽然他还跟从前一样,喜欢恃才逞强,口无遮拦。但他已学会了,要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就得两面三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举兵反抗朝廷,并于建文四年攻陷南京,自己当了皇帝。那在这个过程当中,解缙又是怎么做的呢?据《明史·王艮传》(艮是建文二年的进士,也是解缙的老乡,时任翰林修撰)载:燕兵逼近京城时,王艮与妻子诀别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是不能再活下去了。”其时,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家中。解缙慷慨陳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说要死节。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就说:“没想到,胡叔叔会死节。”语音未落,就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乱得很,小心看着猪,别让它跑出去。”吴溥回头对儿子说道:“你看,他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偷偷地跑出城去,拜谒了燕王朱棣……”
第二天,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使舵,都投降了燕王。燕王入城后,就在百官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新皇登基,自然要发布一道即位诏书。
一开始,燕王朱棣找来的是建文朝中的翰林侍讲、文学博士的方孝孺,希望由他来起草这道诏书,因为当初燕王起兵,挥师南下,惠帝亦曾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十有八九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所谓诛人诛心,燕王就想,让他来起草这道即位诏书,是最合适不过的。不料,方孝孺却一口拒绝了。燕王一怒,也忘了入城前,他的军师姚广孝对他的“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忠告,不仅下令将方车裂于市,还诛了方的十族(通常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所谓父族四,就是父母、兄弟及还未出嫁的姐妹、儿子、侄子和孙子;母族三:就是外祖父母和舅舅;妻族二,就是岳父母和妻子的兄弟。诛九族就已经是极刑了。所谓十族,就是又加上了本人的的门生。历史被诛十族的,也仅有方孝孺一例),共计873人。
史载:方孝孺在临死之前,还作了这样一首《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而更让人感佩的是,他的弟弟因受他的牵连也正等着被砍头的方孝友,听到哥哥的《绝命词》后,亦从容吟诗一首,宽慰哥哥:
阿兄何必泪潸然,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而与方孝孺、方孝友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解缙的背主求荣了。最后,燕王的这道即位诏书,便是由他主动请缨起草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