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林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传统的计算教学过于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往往对于没有任何背景、不断重复枯燥的数字计算产生厌烦心理,“望算生畏”使许多孩子特别是计算能力弱的孩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改善计算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成为迫切任务。
严格计算要求,强化审题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加强数学素质培养、提高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或查看孩子的考试试卷时,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孩子计算中出现的差错。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一核二审三算”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核:要求学生抄题后必先核对原数,做到不错不漏。二审:养成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具体要求为审数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运用运算定律的,看能否通过拆分、合并、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再算。三算:培养仔细算、规范写的习惯,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提倡多种算法,引导优化创新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例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在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尊重学生,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学生通过评价别人和自己的算法,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方法,展现个性,在交流与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这实际上是一种优化思想。
在运算定律教学时,如88×125,笔者放手先让学生试算,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88×125=22×(4×125),88×125=125×8×11,88×125=(80+8)×125,88×125=88×(25+100)=88×25+88×100=22×(4×25)+8800……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争论、对比,找到最优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探求和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这种一题多解、多中择优、开拓思路、培养优化思想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尊重学生主体,发展推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思考的全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过程的指导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进行“四基”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讲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学生已有前面学习归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经验,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大胆猜一猜:“除了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剩下的三种运算中,哪种运算里还有类似的运算定律?”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猜想,为后面他们积极自主地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埋下了伏笔。接着是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验证的全过程。在展示学生的验证结果时,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列举算式验证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动画效果,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再次证明学生猜想的正确性,向学生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验证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数学家们经过无数次推理验证后才得出的结论,在体现数学知识严谨性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创设问题情景,提升思维能力
情景教学是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教学中,用大量情景来引出需要计算的式子,赋予计算实际的意义,避免学生单纯枯燥地计算。这样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题意,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在讲授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及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是教师并未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明确地说明和整理。为了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笔者根据教材的主题图,创设了学生在滑冰场活动的场景,学生根据活动区域指示牌和场景中的三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此引出例题。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 人,中午有44 人离去,又有85 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例题的重点放在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要弄清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再算什么?通過说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例2:“冰天雪地”滑冰场3 天接待987 人。照这样计算,6 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此题应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要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画出线段图直观形象地表示出两种解法的数量关系,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运算顺序,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观察72-44+85、72+85-44、85-44+72、987÷3×66÷3×987这几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总结运算顺序就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计算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概括整理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并理解算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既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又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通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要体现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算理、突出算法,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