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反映地域特色。冯骥才是当代中国文坛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的市井生活图景,充满浓浓的地域色彩,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文章以其代表作《神鞭》为例,深度剖析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方言特色。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神鞭》中的方言词与方言俏皮话不仅在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塑造中注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同时也展现出天津人直率真诚、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与天津方言简洁、俏皮和幽默的特色。
关键词:天津方言;《神鞭》;冯骥才;方言词;方言俏皮话
作者简介:李明雪(1995.12-),女,汉,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津味文学的研究日趋系统化与理论化,对津味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突破。总的来说,津味文学具有三个要素,即独具特色的天津市井风情、津门人物群像以及地域方言的运用。[5]冯骥才的《神鞭》便是这样一部充满津门特色的小说。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俗世奇谈”系列小说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四期的《小说家》,主要讲述了天津卫卖炸豆腐的傻二在与小混混玻璃花的斗智斗勇中逐步成长为北洋军中的神枪手的故事。其中不仅以充满“津味”的语言描绘了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独特的市井风情人民的生活百态,更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探讨了外来文化冲击下民族复兴出路的问题,引人深思。文章旨在剖析《神鞭》中的天津方言特色,解读冯骥才作品中的“津味儿”。
二、天津方言名词尽显津门地域特色
天津话干脆利落,用词简练,给人以不拘小节的直率之感。作者冯骥才自幼生活在天津,对天津的市井文化和语言特色有着细致入微的体会。因此,他的作品“能在普通话基础上把天津话的风韵特点糅合进去,创造出一种‘津味十足的语言样式。”[5]
《神鞭》主要讲述的是清末民国初年小市民傻二与街头混混玻璃花斗智斗勇最终成长为神枪手的故事。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指人类方言词便是“混星子”和“土棍儿”,意思是流氓地痞。据清朝张焘《津门杂记》中对于“混星子”的叙述,“天津土棍之多,甲于各省,有等市井无赖游民,同居伙食,称为锅伙,自谓混混,又名混星子。”[7]87“混星子”和“土棍儿”是旧时天津卫商埠文化与封建文化交融背景下的特殊时代产物。旧时的码头需要大量的流民搬运货物,于是在天津卫就出现了众多脚行和锅伙,这些人逐渐演变成了“混星子”和“土棍儿”,也就是流氓地痞。清末民初年间,有名的天津混混儿讲究使横逞凶,以“拿一份”谋生,也就是到妓院、宝局,或者粮号等买卖门前破口大骂,骂到对方出来人揍。对方揍他,他不能反抗,更不能喊疼。一旦喊疼,打就白挨了,这叫“认栽”。但如果坚持下来,身上挂了彩却没认怂,这“混星子”就算打响了名堂,以后能按月从对方那里拿一份钱,也就是俗称的“拿一份”。按照《神鞭》中的说法,旧时“混星子们不带伤不算横,弄上这点彩儿,正是求之不得。”[1]6
混星子玻璃花是旧天津时代的缩影。在小说中,无名混混儿三梆子正是是通过耍无赖的方式被人打坏了一只眼睛,得名“玻璃花”,从此能在侯家后的妓院“拿一份”,在混混堆儿里也受到其他“混星子”的尊敬。
三、天津方言动词精炼形象
天津方言动词简洁精炼,生动形象。《神鞭》中冯骥才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动词来表现人物的动作与行为,如“拨棱”、“言声”、“胡诌”、“爆腾”、“栽面儿”、“告”、“赚”、“憷”、“拔撞”和“憷头 ”等。其中,“拨棱”是指摇头;“言声”是指说话;“胡诌”是胡编乱造;“爆腾”是指(灰尘等)扬起;“栽面儿”的意思是因失败或失误而出丑,在日常口语中多省略为“栽”。天津人说话讲究干脆利落,因此在天津方言中有着数量众多的单音节动词,如“崴”(也作“崴泥”,指陷入困难)、“杠”(顶撞)、“撤”(抽耳光)、“淡”(不理睬),还有《神鞭》中的“告”(告诉)和“赚”(欺骗)等等。此外,在《神鞭》的方言动词里,“拔撞”和“憷头 ”两个词最为生动传神:
(1)“傻二,瞧!今儿东洋的哥儿们,替三爷我拔撞来了。怎么样,三爷的路子野不野?”[1]48
(2)“大前天,有人把戰表包块砖头扔进他家院子,他就憷头。”[1]48
例(1)中的“拔撞”指的是替人出头。小说中混星子玻璃花自知武功不如神鞭傻二便伙同广来洋货店的掌柜杨殿起请来东洋武士佐藤替自己出头,这里用简短的对话形象地描绘出混星子玻璃花仗势欺人、崇洋媚外的形象,有种别样的幽默效果。例(2)中的“憷”和“憷头 ”的意思是遇事胆怯害怕的意思。神鞭傻二虽然曾在与戴奎一和索老爷的比武中胜出,但从未与洋人过过招,难免“憷头 ”,有种怕事心理。天津方言简洁明快,方言动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在清朝末期的时代背景下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四、天津方言形容词自然质朴
天津方言精炼朴实,带有天然的幽默效果,其中很多词难以用普通话替代。《神鞭》中方言形容词出现次数不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咋呼”、“侉”、“哏”和“各色”。其中,“咋呼”是一惊一乍的意思;“侉”是天津话里土气、不入时的意思;“哏”在口语里通常会加上儿化音,是有趣的意思;“各色”不依照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规律,在天津话里念作“gé sè”,是与众不同,怪异的意思。方言形容词的运用在文学语言中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状态,简洁活泼的用词又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天津式幽默,如:
(1)“天津人,好咋呼。”[1]1
(2)“嫉妒这东西挺哏:男人嫉妒男人,女人嫉妒女人,同辈嫉妒同辈,同行嫉妒同行;出家在外,同乡还嫉妒同乡。”[1]21
(3)“洋人的武功再各色,总离不开手眼身法步,你只要留神他用嘛法子,破法拆招,保你打赢。”[1]49
《神鞭》开篇处以一句简短的“天津人,好咋呼”[1]1奠定了全文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基调。天津卫五方杂处,民风中不仅有着北方的粗犷彪悍,又有着南方的精明计算,年节集会最容易滋生事端。小说开头处先是描写了往年皇会的混乱,再以方言形容词“咋呼”二字总结,順势引出了下文今年皇会的场景,既精妙又不突兀,在生活化的语言背后又隐隐透出严肃的写作意图,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例(2)中,单音节方言词“哏”用来叙说深刻的道理。冯骥才作为当代文学大师,不仅对天津方言的语音和用词特色了如指掌,更是敏锐地观察到天津人能说会道、性格直率却不爱端架子的特点。这里用口语方言形容词说理更是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3]228-230的感觉。最后,例(3)是鼻子李给神鞭傻二支招 时的话,这里“各色”二字指的是洋人的武功新鲜,国人未曾见过。“各色”在现代天津方言中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这里对话中“各色”的使用不仅令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而且使得小说中的“津味”自然且不突兀。
五、天津方言俏皮话幽默谐趣
天津方言干脆利落,用词简练,通常给人以不拘小节的直率幽默之感。天津方言幽默谐趣的一大重要来源便是是丰富的方言俏皮话。方言俏皮话是群众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歇后语。方言俏皮话有三个特点,“一是语构上呈前喻、后解两截的语句形式,二是风格上俗中喻俏,三是语用上常常歇后。”[4]46方言俏皮话通常是在口头流传中逐渐定型,充满了人民的生活智慧,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谐趣。“津味小说”《神鞭》中一共有两处出现了方言俏皮话:
(1)“外边人都议论着,拿鞭子当枪使唤,真是蝎子屎——毒(独)一份儿了。”[1]16
(2)“索老师傅,我绝不想往武林里扎。我只会耍几下辫子,身上功夫就像破鞋跟儿——提不上。”[1]32
天津方言俏皮话既精炼又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智慧,即便是在现代天津人的日常对话中也随处可见。例(1)中傻二和玻璃花过招初次亮出了自己祖传的辫子功,其他百姓看到傻二的神功,既又好奇又害怕。这里用到“蝎子屎——毒(独)一份儿”这个方言俏皮话来形容其他人对傻二的看法。其中,“独”与“蝎子屎”的“毒”同音不同形、不同义,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十分俏皮幽默。在这里虽然表示傻二功夫的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但“蝎子屎”这个带有贬义的事物又赋予了这个歇后语贬义的感情色彩,展现出百姓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小贩傻二的羡慕与嫉妒。例(2)中索老爷被玻璃花请来挑衅神鞭傻二。面对武林中的老前辈,傻二保持着谦卑的态度,说自己的武功根本不入流。对话中傻二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思,而是使用了方言俏皮话,把自己的祖传功夫比作“提不上”的“破鞋根儿”,根本不值一提。方言俏皮话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了几分谐趣,体现了天津方言既幽默又不做作的表达效果。
六、结语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与文化学者,“津味小说”的创始人与提倡者之一。他的津味小说《神鞭》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卖豆腐的天津小贩傻二在与混星子玻璃花斗智斗勇意外获得“神鞭”的美名,最终成长为神枪手的故事。小说中不仅细致地描绘了独具特色的天津市井风情和各具特色的津门人物群像,更是穿插了大量天津方言,使人物性格鲜明饱满,语言谐趣十足,充满“津味”。作品中天津方言词与方言俏皮话的运用不仅在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塑造中注入了浓郁的天津地域色彩,同时也体现出天津方言简洁、俏皮和幽默的特点与天津人直率真诚、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冯骥才精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2]罗海燕.新世纪以来天津文学研究综论[J].社科纵横,2014(1):140-145.
[3]孟玉红.论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方言特色[J].中州学刊,2011(3):228-230.
[4]谭汝为.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
[5]王之望.“津味”:地域文学新家族[J].天津社会科学,2001(4):101-106.
[6]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张焘.津门杂记——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