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0-09-29 07:45马瑜崎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马瑜崎

摘 要:《鏖战》是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教授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本文以小说《鏖战》为切入点,在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探索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继而发挥好红色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鏖战》;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途径,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高校教学中普遍推广。《鏖战》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深入挖掘其内涵价值,发挥好引领大学生思想、熏陶大学生精神的作用,努力开辟高校思政课教育新模式。

一、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小说《鏖战》就是以淮海战役为创作背景,创新形式,通过文学与历史的交融碰撞,再现英雄先烈的高贵品质,不仅有利于传播淮海战役精神,更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小说《鏖战》中蕴含的淮海战役精神是其红色文化的核心体现,淮海战役精神贯穿战争始终,是凝聚军心、振奋民心的宝贵财富,是战争胜利的必要保证。淮海战役精神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纪律意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党全面领导的胜利,也是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必然结果,战争中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军秉承“把方便留给友军,把困难留给自己”的理念,团结协作,闻令而动,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固堡垒,展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与严肃的纪律意识。淮海战役精神是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的坚定信念,9纵队27师79团在追击黄百韬的路途中被沂河挡住道路,副排长范学福一声令下:“同志们下来扛着!”10名战士毅然入水,用肩膀扛起木板,架起浮桥,战士们嘴唇乌紫却不退缩,如粗壮的石柱挺拔屹立,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桥梁,开辟一条大道,打赢一场战役,光明一个国家。淮海战役精神是依靠百姓、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就是一边唱着歌一边用小推车推出共产党的胜利,推出中国的光明未来,人民群众是战役胜利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强后盾,是国家强大的后勤补给。

(二)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淮海战役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凝聚力与感召力的粘合剂,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的道德行为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时期,在建设共产主义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传承价值。《鏖战》作为淮海战役精神的物质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优越性提供生命之源,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供精神支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生动、真实的素材。探索红色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为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启示未来,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探索以淮海战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挥红色文化价值。

二、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鏖战》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先进文化的代表,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与爱国情怀,而且具有极高的知识价值与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打下基础。

(一)将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利用《鏖战》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理论课注入新鲜活力。

首先,小说《鏖战》作为淮海战役精神的物质载体,本身即可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素材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师可以开设“淮海战役”专题课堂,创设合理情境,充分联系《鏖战》与思政课教材,通过观看视频片段、撰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将基于《鏖战》的红色文化灵活运用,开展课堂内体验教学。其次,将《鏖战》中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课堂体系,不仅要注重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还应该创新形式,开展课堂外教学是亲身接近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徐州本地高校为例,高校可以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在实践中了解《鏖战》所传达出的红色精神文化内涵,耳濡目染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深入体会英雄们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最后,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于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平台开设《鏖战》红色文化教育专栏,为学生提供线下课堂学习与线上网络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及途径,使广大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把握红色文化传递出的精神与内涵。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鏖战》传达的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作为以校园精神为基础的群体文化[1],具有与课程教学不同的教育方式与价值,学校应该将《鏖战》中蕴含的诸如淮海战役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唤醒学生心灵,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时效性。

首先,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创建人文景观,通过环境传达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建立红色文化长廊,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介绍淮海战役,化无形为具体,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淮海战役精神”,激励广大师生领悟传承。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的思想文化氛围,注重文化理念的塑造,将《鏖战》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如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红色精神,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树立学校的理想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最后,要发挥好校园社团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如红色知识竞赛、红歌会等,在活动中感受红色精神,增进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三)学校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话剧排演等项目

以徐州高校为例,学校可以依靠徐州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进行淮海战役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师生共建课题研究团队,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打造独特校园红色品牌,增强对淮海战役文化资源的深入开发。同时,学校可以根据《鏖战》为范本进行红色文化二度创作改编,例如对《鏖战》进行多语言翻译、排演话剧《鏖战》等,通过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继而大范围巡演、推广,不仅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活教材,也为更多的人理解和感受历史提供新路径。

三、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營养剂。”高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阵地,《鏖战》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高校应该积极促进二者融合,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提高其创新性与时效性,使大学生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勇.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J].时代教育,2016(8):101.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