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2020-09-29 07:45邓微郑勇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大学语文

邓微 郑勇

摘 要:大学语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融入隐性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之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中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起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效。

关键词:大学语文;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抗战文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特别指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②。

2018年5月,北京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在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地位、主导作用、基本原则以及教授途径等方面做了全面而系统阐释,再一次地强调了高校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④。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系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明确并深刻地了解到,当代高校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性。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切实落实课程思政根本要求,不断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2004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定位成了本次的主要讨论点。会上认为“大学语文”应隶属于“高校素质教育”,主要聚集于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落实在仁爱精神、国家民族意识、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精神、以道德标准为价值体系、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由此也是和2014年3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相契合。大学语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最主要、最实际的属性。

大學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融入于隐性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语文时,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中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文化,起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效。

我校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走实走深,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将课程思政纳入大学语文中,全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将知识功能与价值引导完美结合,凝集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思想意识,强化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塑,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

(一)强化教材编排,深入挖掘蕴含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学教材

我校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两个版本,一个是以陈广根、杨汉瑜主编,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版本为杨汉瑜、黄云峰、王永红主编,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两本教材都坚持贯彻课程思政内涵,从章节编排、课文内容选取都极大的融合知识能力和价值引导。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为例,一共十二个单元,分别为:哲思篇、理想篇、修为篇、史鉴篇、为政篇、家国篇、爱情篇、友情篇、生命篇、闲适篇、社会篇和自然篇,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结合单元主题,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上在接收知识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友情观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真正做到“细无声”的教学模式。

该教材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涵外延式发展,第一个单元以哲思为主,告知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应保持着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的真知的探寻,认识世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章节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联系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内容的方式,了解到古今中外对世界本源的定义不同观点,在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时,也掌握了老子的“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相对于枯燥的哲学观点,学生阅读古人诗歌,既增长了自身文学修养,又增添了对哲学人生观点的了解。

第二单元的理想篇,可以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提出了古人的理想和当今社会人们的理想,进而提升到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在这样层层深入地递进式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信念,并再一次坚定自身理想,为之奋斗。

第一、二单元均为第三单元的修为篇奠定基础,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通过不断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等方式,提升个人自我修为,敢于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在自身不断地学习中还要注意学习历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历史尤为重要,这一章节主要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节选《垓下之围》,让学生了解到,及时自身存在很有优势,但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自身短处,切忌刚愎自用。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很难自我认识到在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意见也难以接受。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人无完人”,一代霸主项羽存在很多缺点,却不愿正视缺点,最终走向自刎结局。

单元设置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完善自我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为今后的成家立业打基础,同时,该教材也强调应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一个单元为自然篇,通过文学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学生只有真真切切感受到,才能更好地接受、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发扬。

(二)创新课程设置,主动培塑知情意信行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大学语文是思想内涵、人文情怀、语言艺术、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的结合体,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内容的显性因素,在无形中将有形表露,积极构建主动式课堂,改变填鸭式、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形式,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落地落实,教师引导辅助,学生主动探索文学价值,聚焦文学中的思政因素,在隐性中寻找显性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紧密结合我校云课堂教学,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填上时代、科技的内涵,增强教育教学的含金量。

(三)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深化学生抗战精神的传承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指挥中心,在抗战时期起着重大作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涵括包容、坚毅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需要传承且发扬的精神。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位于重庆市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重庆抗战精神内涵,拓宽红色文化教育,聚焦红色文化,挖掘重庆抗战文学文本,加深文本解讀,重点突出价值引领。

(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价值

教材编排为课程设置奠定基础,最终所有的内容都将以课堂教学表现出来。

1.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

大学语文本身具有自身内涵,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应用文写作等内容,同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应有效地将知识和思想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具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真实做到“无声”思政教学。

2.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教授学生看、读、写。当代学生因语文素养不扎实,在表现自身情感时,总显得比较表面。如看见美景时,很多学生会说“真美!”全然忘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美人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悲伤时,很多学生会说“我郁闷了!”不记得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学习文学,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拓深自身内涵,成为一名大方、内敛、稳重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在母语自身丰富的土壤里,孕育出新的花朵,绽放出不一样的花朵。大学语文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学会说话、学习和写作,加入思政,会使语文学习更具时代性、显现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提升。

3.价值引领和培育工匠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应与时代精神价值相结合,我校主要培育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应加大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做出引导,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

三、结语

实现大学语文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大学语文发扬自身优势,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发挥文学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帮助学生努力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探寻人生真谛、精神世界,学会用大学语文去沟通今古、中外文学作品,探究中外文明走向,因时而进、因事而为。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②中共教育部党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6年12月

③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④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补充版数).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补充版数).

[3]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5):99-100.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5):10.

[6]孙宗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18(1):16-20.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