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现象学角度解读孤独图书馆

2020-09-29 01:54李忻怡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6期
关键词:现象学冥想阅览室

李忻怡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

1 引言

孤独图书馆的名字为三联海边图书馆,主要由阅览室、冥想室和活动室组成。面朝大海,海与图书馆组成一体。其设计师董功的设计思想是现象学思想的体现,将场所、空间、材料和光影间相互结合起来[1],正确认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体验人在场所中的知觉,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座图书馆的建造位置与传统概念的图书馆不同,它比邻大海,屹立在沙滩之上,倾听着大海的涛声,与秦皇岛的金色的海岸线融为一体,厚重的灰色混凝土在深蓝色海水的烘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人们习惯称它为“孤独图书馆”。

图1 东立面

2 孤独图书馆的现象学

2.1 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当人们的目光在深蓝色的大海、连绵不绝的沙滩漫无目地的四处瞭望之际,突然在沙滩之上出现一座灰色的建筑,人们的目光将会集中在这座建筑上,造成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人们将会充满好奇心,踩着柔软的沙滩之上,朝着这座建筑走去,仿佛是航标一样,引导人们走向它。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孤独图书馆与柔软的沙滩以及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如镜的大海融为一体。他没有将建筑的外表进行华丽的装饰,保持最原始的混凝土材料,不想破坏这自然之美。人是追求自然的,认为自然是最美的东西。建筑的外墙运用将现代建造技术融于自然之中的设计策略。空间规矩平整,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将地形、建筑、空间精心融入远处的大海与沙滩,使用最接近自然的设计语言,将天地景色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就是艺术,也是建筑的最高境界。

孤独图书馆运用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见图1),围成一个美妙的建筑,运用凹凸及阴影展现美的效果。它就是一个简单、天然无装饰的盒状建筑。通过用简单的材料与形状的娴熟运用,却给人以“快乐”和“美”的感受。自然无风格的完美,使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

2.2 建筑场所与空间特性的塑造

2.2.1 通廊

建筑功能设计规划设计成2 层。1 层为服务功能区及通廊,最南侧的一层做成通廊形式,通廊为空间的一种形式,是空间与空间的联系,使整个建筑具有穿透作用,贯穿着建筑东西方向,不会在东西方向形成视觉阻断,也有利于东西方向通风。通廊的形式,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大海的内涵。大海是宽阔的,站在通廊中看海(见图2),看到了海的边界,与站在海边不同,视觉不同,感受也不同。如同画框一样包围着你,视点、海面,与框架强烈而明确地组合在一起,唤起参观者对大海的关注,使得抽象意义后的大海与具体的观看行为以及丰富的感官体验充分结合在一起。

图2 通廊中看到的海

2.2.2 阅览室

2 层为3 个不同视觉效果的空间依次并列排布,分别为阅览室、冥想室与活动室。阅览室占据2 层空间,8 个开间,面向大海的一面开落地窗,屋顶整齐排列着圆形电动光炮筒,可以将自然光引入阅览室,光影斑斓,增加建筑内部的亮度。读者坐在阅览室,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穿过独特的光孔,洒在每位读者身上,人们呼吸着海的味道,心旷神怡。灯具也别具一格,不是吊在顶棚,而是利用支杆支在桌子上、地上。阴天,打开室内的灯源,光线不会直接照射到人的身上,向上散发,有缓冲作用。书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与书桌之上,墙体是原始的混凝土,而长条书桌和书柜为木质材料、地板采用竹钢材料,与室外的大海、沙滩相呼应(见图3 和图4)。

图3 从室外看阅览室内部

图4 阅览室内部示意图

在阅览室的最前面设计了几把面向大海的座椅,人们坐在椅子上,透过前面的落地窗,观看着海浪和沙滩。看着大海与天空连成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阅览室成阶梯布置,同时设计师并没有把顶部设计成方正的直角,而是设计成弧线形,让人们感受线条之美。坐在这里,人们的视线被建筑的框架限定,依靠在弧形后背墙上,瞩目远眺,望向大海,能体验出大海的宽阔。正如现象学中空间与特性是分开的,相同的空间经过特定空间元素的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特性。

顶棚的光炮筒的作用非常大,向下可引入光源,向上可通风,同时兼顾结构作用,2 层屋顶,外面1 层为方形,内部1 层为弧线形,起到2 层屋顶联系作用的就是光炮筒。看似简单的构件,实际是精心打磨的过程[2]。

2.2.3 冥想室

冥想室与阅览室正好相反,如果说阅览室是明亮的,宽阔的,那冥想室则是昏暗的,狭小的,顶部设计成下凹的曲面,人们置身其中,如同洞穴(见图5 和图6),仅见一缕阳光顺着东西两侧的横竖2 道缝隙进来,人们听着远处大海的波涛声,进入了另一种心境,闭目冥想,可以忘掉一切烦恼。透过缝隙看海,看到的又是不一样的海面,与阅览室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5 2 层冥想室示意图

图6 室外平台

2.2.4 室外平台

冥想室与室外平台相通,朝向大海方向的一道竖向的裂缝清晰地映入眼前,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悬崖峭壁一样,与海十字交叉。也可以顺着踏步来到冥想室的下凹曲面屋顶,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大海的波涛声,看不见大海。人们所在的位置不同,感受到的海不一样。大海是宽阔的,也是可以被限定的。只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专业技能,是可以创造一切的。

2.2.5 活动室

在活动室中,运用顶部天窗和墙上的高侧窗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混凝土的特质及粗糙的表面更加强化,并将它与阅览室由室外平台隔开,以免打扰到阅览室的宁静。

设计师通过墙体的外形及各种穿插组成空间,变幻莫测,形成错动的感觉。阳光是通过建筑物大窗、小窗、高悬窗等形状及位置的不同,使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阳光,对于光线的明暗运用恰到好处。

3 孤独图书馆的建筑体验

夜深人静,沙滩上只有海浪声,陪伴着孤独图书馆,图书馆用内在的书籍,独特的建筑风格,深情地凝视着大海。孤独图书馆不论在构造上,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上,都毫无装饰,直接显现事物的本质,它通过具体的处理手法将原本抽象的东西显现出来,丰富了人们的体验与认识,如它让人们认识到海与光是如何影响着建筑,观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材料可以被造成与以往不同的东西,使本质显现等。

海与光,这2 种本身抽象的事物成为这座图书馆的主题。海原本是宽阔的,但它却被窗所限定与约束住,而光可使事物显现,但它在这里却使混凝土这种材料拥有了另外一种使用的可能性。昏暗的冥想室是人们沉思的地方,在这里坐上几分钟,人的心灵仿佛被净化了。面对浩瀚的大海看书也会启发你看到事物的本质,路易斯康也曾经说过:“一个人拿着书走向光,一个图书馆便由此诞生了”。

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2 个基本观点:回归事物本身与意向性。意识的意向性正是导致人们要回归事物本身。孤独图书馆正是通过对光的强调与突出使事物显现出本质,它强化了被欣赏的对象,如混凝土、墙面、空间以及大海,使人们的观看活动变得更为自觉。孤独图书馆也许并不是要人们从那里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引导人们对本质,对真理以及人们内心的一种反思。

4 结语

从孤独图书馆可以看到,海与光,反映在建筑上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建筑本身是包含着很多哲学的观点,如现象学的观点,场所符合当地的大地、地形、气候、人们的生活的气质。孤独图书馆里面,对于光线及材料的塑造,空间比例和人身体关系之间的塑造,包括为什么屋面用弧线,等等,这些都是建筑现象学在建筑上的体现。设计唯有与自然相结合,并反映场所精神和体验,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猜你喜欢
现象学冥想阅览室
花朵的冥想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蓝的冥想
《冥想》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冥想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