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天雷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生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环境质量差、生态系统功能薄弱、生态隐患多、环境污染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环境矛盾问题依然比较集中。例如,农村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能力还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部分地区农村生态系统功能有所下降,过度的消耗导致农村生态系统不平衡,系统功能降低以及自我清洁、修复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和单位针对环境安全隐患重要性的认识及防范和处理环境事故的能力不足;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认知,从而使得处理方式存在不妥;生态考核机制尚未健全,缺乏健全的生态评估体系;乡村环境投入不足,生态建设融资机制的构建面临极大的困难;生态文化贯彻不深入,社会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过去一些未曾注意到的农村环境问题将越来越明显,上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作用也不断显现。诸如此类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背景下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生态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要解决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问题,必须以生态文明精神为核心,结合精准化理念,围绕农村生态链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生态规划,打造农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我国生态乡村发展。
2008年国家公布了24 个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名单。2014年公布了24 个第二批国家级生态乡村名单。农村农业部发布了2019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更是260 个乡村入围,这说明生态思想已经逐步深入农村建设中。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涉及农村自然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而且涵盖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生活、生产、消费理念、健康、文化等要素。生态乡村建设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短时间内“人为式”自然修复就能实现的,它是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工程,是在充分思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后而选择的创新模式。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发展模式。在社区建设上,积极创建“生态社区”。在经济发展领域,王义龙(2008)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对不同产业形态的发展,朱跃龙等(2005)提出“生态产业”,积极倡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业等。其中我国很多区域提出生态城市、生态县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乡村建设中围绕“生态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生态村是一种合乎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生态需要,实行绿色生态化生产与生活方式,能够创造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型村庄类型,王忠武等(2016)认为它是由生态社区、生态家庭、生态产业和生态农民等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综合目前研究可以发现,一直以来,建设农村的理念是沿着从无视环境保护到重视生态和谐的模式不断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指导的农村建设新理念。
精准化理念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在整个农村生态链(价值链)系统活动中进行现代化管理,要求达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农村生态精准管理模式是引入精准化理念, 将精准化理念应用于农村发展,通过顶层生态设计,在社会、经济、生态等生态链的各个关键点都采取精准化管理,降低每一项活动的生态影响,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要借助大数据建立环境信息平台,及时预防与修正农村生态链上的每一项活动,做到环境管理的精准化。
乡村生态建设就是将一些不利于保护生态的生产、消费、理念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变为符合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式,对农村产业发展、文化理念、乡村规划、资源回收利用等各个方面活动进行精准管理,更加注重经济行动和生态结果的一致性。生态乡村是生态文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是以农村为单元体现了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相互交融和谐发展的载体,是在精准理念指引下,体现了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的增长方式,使得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更具有可持续性,进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乡村建设是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精神与要求,以农民为对象逐步推行合理的生态观、生态伦理,推进其转变生活、生产方式,进而构建美丽新农村。
围绕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精准化理念,乡村生态建设需满足“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宜居、生态循环、生态管理”六个方面具体要求,将每一项活动做到精准化管理,如图1所示。
曹海霞(2018)生态产业的经济学含义在于:“生产活动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率,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实现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推动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要以农业生态循环为根本,围绕(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真正体现了“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农村产业要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引领、质量兴农,逐步实施绿色循环,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①农财发[2018]22 号《财政部关于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的通知》。
农村生态文化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生态文化涉及到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用生态学原理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势。赵美玲等(2017)提出生态文化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思想,是生态危机时所选择的一种新的价值模式,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觉醒和社会生态适应。生态文化建设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领会、并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目标就是实现农村价值理念可持续。
研究发现农村污染57%来自于农村消费模式。贺爱忠等(2009)提出生态消费是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涉及到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理念及生态行为的一体化环境友好行为模式,寻求对生态环境低度破坏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是一种致力于改善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之间矛盾的消费模式,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图1 生态乡村精准化模式
从生态宜居的角度来看,农村建设规划应当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村舍建筑、道路规划、景观、水利、公共服务、垃圾处理等方面都要满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活舒适的要求,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生态设计目的在于打造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在农业生态经济区域内,应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要考虑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循环就是着眼于生态环境修复,立足于农村废弃物(含部分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依托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原理,满足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处理和新资源再利用的要求,推动初始资源内含全部物质经历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生命周期,实现变废为宝、点绿成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政府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农村生态在资源输入、生产、消费的线性经济运行机制链条中顺序增加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新资源返还两个活动节点,以便于资源回收与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管理是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是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以农村基层微观管理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农村生态管理是系统精准化管理方式,是政府宏观和市场微观相结合的理念,体现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生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及村民等相关利益者建立责任明确、科学管理的管理体系及考核制度,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生态变化及应对生态风险(污染源精准监控及污染预防等问题),通过精准化管理预防农村生态污染,逐步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乡村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突出绿色生态导向,通过六个方面的精准管理,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从而实现美丽乡村长久建设目标。2018年农业农村部提出打造1000 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行动,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①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从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全面引领生态乡村建设。生态建设旨在修复和保护已有的生态资源,转变人们的理念,从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发生建设美丽乡村。在此,借鉴我国已有的生态乡村建设经验,结合生态学理论,提出乡村生态建设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如图2所示。
1.农村产业生态化
要积极转化农村产业方式,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徐彦伟(2014)认为通过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结构合理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产业效率,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围绕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同时,农村产业要不断降低能耗型产业比重,逐步发展循环经济型、低碳型产业。
2.加大技术创新及培训投入
农村科技的研发和使用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生态建设更要依靠科技引领与科技转化。促进农业发展中的绿色科技应用,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农药使用量,降低土壤污染度,推动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为生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倡导“由点到面”的示范带动,加强农村生态技术创新成果的示范宣传,加强职业农民、农村干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态技能培训。
3.打造特色农产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将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上,强化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刘海洋(2018)提出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提高农业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生态保护,形成地域特色优势品牌。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新方式,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产业形态,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综合体,带动当地整体乡村特色发展。
4.搭建“农业+互联网”平台
图2 生态乡村建设机制
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农业+互联网”的理念来推动现代农业质的飞跃。借助现代农业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来发展传统农业,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使“三农”实现网络化与信息化。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加大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力度,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1.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联动机制
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现有管理体制中最常见的是“结合国家集中管理、统一监督管理、地方分级管理与部门管理,由县、乡两级组成的管理体制”。生态乡村环境工作要界定和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推动部门分工和组织机构完善性,强调生态保护的联动性。环境问题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是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重视、相互支持才能解决的问题。各级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态工作中的指导、监管职能,将生态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覆盖到农村生态链的各项工作中,为生态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资源区域监督管理机制
依照有关法律,实施预防农村环境污染、保护资源的监督管理机制。例如,实行“片长”负责制,进行区域生态定人、定点保护制。如果某一区域出现污染问题,由“片长”来及时汇报并牵头解决此类问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是执行环境工作协调、指导工作,例如,农业行政主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矿产管理部门各司其职进行生态环境工作管理。理清政府各有关辖区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责任,有利于提升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和能力,及时协助处理好相关环境问题。
3.考评、奖惩、法治相结合机制
根据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明确环境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定考核评价办法,针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报告和定期监督检查,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奖罚。推行农村生态第三方评价模式,逐步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各种法规法纪来监督、优化乡村生态管理,强化工作督办、问责,确保农村重点生态项目落地。
1.污染源头管控体系
在各村建立农村污染源管控办公室,建立农业污染源数据监测平台,并由村级基层管理人员担任或者兼任此项工作。针对污染源头及时治理与监控,将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建立管控体系对各类企业进行严格督促,使得其对环保体系能够切实履行,实现对“旧污染”问题的切实改善以及新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止。加强农村生态信息统计,构建农村污染大数据共享及检测平台。
2.污染监控流程体系
开展农村资源环境监测评价活动。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基层管理人员严加配合,针对污染开展流程监控管理,实现污染隐患的排除,做到零污染。市、县级环保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对村、乡、镇驻地开展定期巡查,以便问题能够及时查出,并制定措施予以有效解决。
3.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构建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村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促进农村生态系统恢复。根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逐步实现污染区域的生态修复,针对农村生态功能区域要做到建档并专人重点负责,定时巡查,有效地保护农村现有生态资源。
4.生态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强。要提升农村生态风险防控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借助大数据平台构建流程化、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有效控制农村环境危险因素,守牢底线。①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要完善生态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农村生态风险防控和应急体系需要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多主体参与模式,有效的将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反馈等多环节有效联系起来,提升预防与处理生态风险的能力。
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生态乡村建设,转变观念,提升包括农民在内的大众生态环保意识。
1.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
目前,威胁现代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环境理念。公众环境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生产方式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平衡。通过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消除传统文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以习总书记生态文明理念为准则,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负面思想,积极对此类功利性问题的处理予以正确引导。
2.重视环境科学教育
农村污染的产生,一方面是不合理使用资源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农民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有关。加强生态乡村环境科学教育,设置相关课程,开展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环境培训,并将环境培训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到农村管理中,实行绩效一票否决制,加大环境保护在基层管理考核中的分量。
3.倡导低碳模式
农村环境问题有一部分是由村民消费方式、生活理念造成的。加强环保宣传与教育,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日常生活中注意垃圾分类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农村建设按照谁受益谁承担与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逐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1.农村环境项目PPP 模式
随着农村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稳步推进,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弥补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可以作为农村生态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提供公共产品的新机制,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2.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市场+政府”的方式构建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鼓励农民、农村集体参与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来。
3.推广公益性生态事业
建设生态乡村属于公益性事业,还可以发动个人、企业与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生态建设。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形式筹集更多的资金,并为筹集到的资金设置专用账户。另外,还需及时且详细地披露生态乡村建设专项支出或奖励,专项管理,收支情况等。
生态乡村建设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进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效率。
1.农村设计与规划体现生态和谐
新农村规划要满足景观设计美感与生态科学规划两大方面,既要实现合理布局的乡村宜居,又要符合生态循环的要求。农村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科学布局,做好生态基础设施设计,达到生态乡村的建设要求。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乡村整体规划,引导农村垃圾分类及管理。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农民对生活的垃圾分类、废水生态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治理能力。
综上所述,为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精神及生态乡村建设具有的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应全力消除开展生态建设的各类难题,围绕生态乡村建设机制展开深入、扎实的工作探究。以西方国家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为警戒,摆脱以牺牲来换取发展的错误理念。生态乡村建设应逐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化的减少污染排放,并满足生态平衡的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实现乡村振兴。